close

上接:心物本有…各以物態和心態的方式存在著(1)

●敘述請以簡潔之語,納受者必較易體悟哦!

◎這方面倒是沒問題,因為遊子本來就不是讀很多書的人,因而就沒有能力用很高深的言詞……。就只是如實說「話」而已。^^

讚 · 回覆 · 1 · 8月16日 11:17

 

傅錦隆 何人敢自稱「法界之遊子」啊?遊子是自在者呢!更何況於法界中;而先知之資格,是後學於其語言之表達內涵所瞭知,能談心與物,必須俱有經驗者哦!所謂「心」:其是形而上之體,而「物」應是形而下之質;若依現有談,心是心,物是物,兩者不一;若依太虛最初之始,均無名,可稱同源,也就是同性同體也,是一念無明之起,此妄識執見一動,就生生滅滅無了時受苦了,這是生命之來源其正思惟的敘述,須是證悟者始能表達的;學佛在了然其事實,致設法突破其「無始無明」,始能融入還於其虛,此虛就是覺〈所謂覺是在區別頑空〉,又稱心或佛;至於證悟法爾如是者,所見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因其心物本一如也!一切均是如來,敘述欲罷不能,僅請指教!

收回讚 · 回覆 · 2 · 8月17日 0:00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法界遊子」就看自己如何承擔而已。

●若依太虛最初之始,均無名,可稱同源,也就是同性同體也,

◎遊子知道這是我們看法的歧異處,因而我們之於「心物」的「同性同体」或言「心物一元」的看法將會有所不同,由於問題不是那麼容易釐清,所以且等我們在各方面有更多的「共識」之後,再說。^^

●學佛在了然其事實,致設法突破其「無始無明」,始能融入還於其虛,此虛就是覺

◎錦隆兄的「此虛就是覺」,遊子能理解,甚至可以說就是「空然覺照」的意思。

◎我想,此「虛」和「太虛」的語意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太虛」的狀態是如何,那應該是很耐人尋味的。

◎遊子覺得,「虛」(覺的狀態)可以是「非心非物」,但「太虛」真的就是非心非物嗎?註:因為「太虛」的內容關系到所謂的「盤古開天」或「心物一元是怎樣的內容」,因而也一樣就暫時不討論,所以這個問題就只能暫時「無解」囉……。^^

讚 · 回覆 · 1 · 8月17日 9:41 · 已編輯

 

傅錦隆 都是遊子之說,其必須承擔,然凡夫是依妄識在存在,而成就者是依正念或說「般若」在逍遙呢?存在的意義不同爾!而此虛可稱「空然覺照」,但其仍在太虛中,而真實的太虛,只能獨自意會去體證,所言或形容、譬喩諸等均非也!這是學佛的智慧內涵,至於學佛先求「般若無照」,此術語在區別頑空、昏沉、睡覺諸等之意境;能自在涵養般若不移,將其作為所緣境,就能無我了,如此應可解脫諸苦了;所謂般若:如清虛觀、正念、致虛極守淨篤、萬佛名號之覺境、知見無見、、、,諸菩薩名號之功能作用也!至於心物應是在太虛之後吧?先知怎可無解呢?應為後學解惑啊!求慈悲!

讚 · 回覆 · 8月17日 14:56

 

法界遊子 ●至於心物應是在太虛之後吧?

◎太虛之後?那麼「無始無明」的「無明」就是在太虛之後囉?然後「無明」(心)就是被「太虛」所生出來的?是嗎?

◎又「太虛」與「無始」,誰先誰後呢?遊子個人覺得「無始」之妙,絕不在「太虛」之下……。^^

◎或許吧?以「太虛」為「源頭」?所以錦隆兄就誤以為「道家」說得較清楚…而佛經就變得語焉不詳了……?

◎其實不是這樣,因為「佛家」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只是經典太多…被我們忽略了它的重點而已。

◎但不管如何,我們是還有很多共識…需要先建立起來才可以,要不然一下子就在這麼高渺的地方說「宇宙源起」,那是很隔靴搔癢的,所以目前還真的不宜討論這個問題,抱歉囉!

讚 · 回覆 · 1 · 8月17日 15:46

 

傅錦隆 俟機緣候敘之!並非佛經語焉不詳,而道家較詳也,而是敘述以簡語使他人易懂由;其實所言之太虛,就是愣嚴經云: 真心正覺自性,徧滿十方虛空界,湛然清淨,常注本位,無生滅變化;這是阿難與佛的對話,佛陀敘述甚詳;亦是心經所敘:無四聖諦,無五蘊十八界,無十二因緣、、、,就是無一切諸事,只依般若始能達其無上正等正覺,這些話幾人懂其真實義,否則無半個開證悟之語是何來呢?然無明並非太虛所生,是由諸妄識起執著,再互為因緣所致;禪宗就是在破無始無明而獲證悟,然心與物之敘,佛在愣嚴經敘述甚詳,但仍然無法使眾生會意體證悟,有賴先知詳述也!

讚 · 回覆 · 1 · 8月17日 21:22

 

法界遊子 錦隆兄晚安:

●其實所言之太虛,就是愣嚴經云: 真心正覺自性,徧滿十方虛空界,湛然清淨,常注本位,無生滅變化;

◎ 「真心正覺自性」……

◎果是如此的話,那遊子懂得錦隆兄的意思。

◎只是如果這樣解釋…,只怕「道家」的人不會很同意就是!

◎因為:只要「太虛」能生心生物,那麼「太虛」就已經不是「真心正覺自性」……,而是「非心非物 」卻又是「心物同源」的一種「真空妙有」了……。

.

●然無明並非太虛所生,是由諸妄識起執著,

◎「由諸妄識起執著」故,那麼我們可以從「無始無明」的語意處 更能知道:「真識」必然更是「無始」,既然是無始,那麼…「真識」必然也不是由「太虛」所生(同樣是無始故)

◎因而,如果「太虛」就是「真識」的「自性」的話,那麼…只怕這種「自性」和道家的定義也會有所隔閡……。

◎因為據遊子知:道家的太虛是可以「無中生有」而且能生「物」的……。但是「真識」能生「物」嗎?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樣就不是道家所說的「心物一元」了。(遊子註:道家認為「太虛」能生心生物,也就是所謂的「無中生有」。)

讚 · 回覆 · 1 · 8月18日 0:14

 

傅錦隆 話越談越深了,這就是開示不是嗎?道家之敘僅只在於「道德經」,然自古迄今,大都均無內證者在釋義,致內涵均違背說法者之意,而遂閱覽原文之體悟各有不同;非佛教教之三藏十二部經之詳,是故後學私自之體悟,有些與眾有異也!然真理須符合邏輯,何是何非尚在求證中也!此就是當下與先知對話之情,祈慈悲多開示,以利增長智慧!

讚 · 回覆 · 1 · 8月18日 7:45

 

法界遊子 「開示」萬萬不敢,謝謝錦隆兄能看懂遊子的語意,感恩!

以遊子以前和人對話的經驗來看,當有人看到遊子像上面那樣解說自己的看法時,他們就已經頭暈腦漲的一個頭兩個大了。然後就腦筋打結的認定遊子就是在胡說八道……。所以,真的非常謝謝錦隆兄能察納雅言。

以能察納雅言故,如果錦隆兄認為「太虛」的語意就是「真心正覺自性」的話,那問題會比較簡單一點……

而這個問題的關鍵點 我們可以先濃縮成一個,那就是:

◎這個「太虛」(真心正覺自性)就只是覺悟者的「單獨境界」,或者就已經是「整個法界實相」?

然後,再由這個「單獨個人」或是「法界整体」的問題我們可以來探討以下的一些狀況:

◎◎「太虛」就是遍滿整個法界,那麼這個「太虛」是一個「太虛」,還是「一切有情眾生」所共同組合而成的「太虛」?

也就是說,如果「太虛」是「唯一」或者就是一切的「源頭」,那麼「有情眾生的心」是不是就是由「太虛」所生的?還是「太虛」就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的「覺性」?

◎◎如果「太虛」是「眾生」所組成的,那麼…「太虛」又是怎樣來統攝無量無邊數的「心」?遊子的意思是說,無量眾生的「心」當然包括「無明」囉,而這個「無明」又如何能被統攝於一個「太虛」之中而成為「真心正覺自性」?或是法界「唯一」的實相?

◎◎又假設,這個「太虛」並不是遍一切處,就只是有情眾生修行到一個「究竟極致」的一種個人覺受,那麼這個「太虛」就不能算是「統合一切」了,因為別人並不是我,我不能讓別人也和我一樣能統合一切。但這又如何能說「太虛」就是「整個法界」由上而下所推理下來的那個……法界實相呢?遊子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太虛」和「整個法界實相」似乎還脫離得很遠很遠,以致於變成了只是覺悟者對自己覺受的一種自言自語而已,這樣的「太虛」要如何能進一步完全用眾生的角度來說「當下即是涅槃」呢?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這個「太虛」和「物質界」的關係是如何?能像「無中生有」那樣的可以生一生二生三然後生成山河大地嗎?

我想,上面所說的四點,將會是錦隆兄現在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讚 · 回覆 · 1 · 8月18日 13:09

 

傅錦隆 感恩開示,不探討便罷!而探討必追根究底;如是說法,咱們以海水來形容「太虛」,亦譬喻是「真心正覺自性」之體,而海中之生物諸類,或說泡沫諸眾,來形容諸有形無形諸眾,或說器物世界之「心與物」;這些都是在海水之中,或說都在真心正覺自性之體中;然泡沫諸等或說心與物之消失,是去那兒呢?由此來正思惟,就知道先有雞或先有蛋了!這必是無解啊,此無解就是「無始無明」不是嗎?而在太虛或說真心正覺自性之中,有那些物質或說形成器物世界諸等,其所由來,都是諸眾妄識之執或說集,錯綜複雜互為因緣所致;這些因緣就是四大,及經物理、化學、磁力、溫度、濕度、既時間、空間、、、諸等等交互所致;然這些錯綜複雜之因緣,亦就是萬有種性或說基因等,都是妄識之集形成,而若無這些妄識之執或集,就無器物界之萬有吧!修道亦在此內涵作文章而已;而器物界是由無數之妄識所集成,然欲消滅妄識是各人之事也!不知此敘合乎真理否?再請賜教!

收回讚 · 回覆 · 1 · 8月18日 19:24

 

法界遊子 錦隆兄早安!

讚哦!那這樣就沒有「太虛」的這個「名相」的問題了,所以我們目前的激盪點可能就不是在「心物相混」的那個問題上,而是在「妄識」的這個問題上……!

不敢說錦隆的「太虛或說真心正覺自性之中,有那些物質或說形成器物世界諸等,其所由來,都是諸眾妄識之執或說集,」是錯誤的,因為從「真心正覺自性」的「唯此真心」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如此。以唯正「覺」故,一切起念…不得不都是妄識……。因而就不再有「心物」的任何妄識了……。

然後,這裡有一個爭議點,那就是「心物」真的是妄識所生的嗎?還是那個「妄識」才是「真心正覺自性」所生?

同樣是「妄識」的問題,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層面的問題,不能搞混,一搞混,那麼……一切的「心物」就真的都只是「空幻」而毫無意義了。

「法界論」的角論比較會把錦隆兄現在的這種看法放在「法界大圓的轉折點上」,也就是說,「法界實相」的路才走了半個圓而已,因而還必需向「輪涅不二」的方向邁進……

只是,以「唯太虛」故,錦隆兄可能會把「輪涅不二」「真如與現象不一不異」「佛法不壞世間法」……,也都看成就是…「妄識」的一種錯見吧?

讚 · 回覆 · 8月19日 9:10

 

 

傅錦隆 合乎己意,對機!至於妄識是「心物與真心正覺自性」何者所生論?個人的認知提出參考,後學將海水譬喻如「真心正覺自性」,而「心物」是在其海水中;如此故:然海水之中所有器物類,並非是海水所生也!但海水中之諸類,若無海水其必無法存在,或說生來吧!這兩者間之關係,窮其追究緣由是「無解」啊!這是佛法甚深微妙的真理;然而海水中諸物類,是由諸妄識執見,再加錯綜複雜之因緣所生故;至於「無解」就是無明啊!佛陀體悟人之生命的由來及現象,是以十二因緣敘述之,其首提之「無明」,就是無始無明,而所謂「無明」就是無解,窮其追根究底,均無正確的答案啊!而「輪涅」之論,受輪迴是有妄識之集,其即生滅輪迴受諸苦無了時了,然涅槃是真心正覺自性之本質,亦必須由佛法如實涵養,才能解脫受輪迴苦,才能回到寂淨之涅槃中,所謂涅槃是指息心,此心就是五蘊的功能作用也!是所謂「照見五蘊皆空」之義,不知先知能認同否?請注意「無明」之義!答案應是如此也!

讚 · 回覆 · 昨天 9:16 · 已編輯

 

下接:無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