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分享了 1 則貼文7月20日下午7:07
法界遊子:「心物本有」,妙哉!
看懂的人,就有辦法把「法界大圓」繞起來,然後也必有辦法看懂「三藏十二部」。
但是,看不懂的人,就只能在「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的這個地方,一直想把這個「妄」去掉,並以為這樣就是在去除「無明」。
事實上,這樣並無法進一步知道…這個「妄」就在怎樣的「能、所」之處。也就無法找到「無明」的根本源頭,那這樣 是不可能破除「無明」的。
要知道,之所以會有「能所」,就是在「心」與「外境」本來就存在的情況下,才有辦法成立,否則我們這個本具的「佛性」…根本就無法起這個「無明之妄」。因而,若只是想去「妄」,那也只是頭上安頭的「妄上止妄」而已。因而,這樣的「止妄」或「去妄」,再怎樣也無法洞見「法界實相」。
其實,就是因為「心物」本來存在(本有),才有「無始無明」這件事,也才有「無始之覺」,也才有「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也才有「法爾如是」的法界……
然後,也才有「法空」和「無生」可被我們所論述……。

讚 · 回覆 · 58分鐘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之所以會有「能所」,就是在「心」與「外境」本來就存在的情況下,才有辦法成立,否則我們這個本具的「佛性」…根本就無法起這個「無明之妄」。
◎也要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看懂佛所說的這段話→「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然後,我們也才不會於「論說法義」的現在,再起妄的說什麼…因為當時「我們妄加了什麼明 或妄想要明」才變成了「無明」。
◎「無明」,不是「妄加」什麼明之後,才無明的。
◎「無明」就在「能所」的當下,不在「因為想明」而「起妄」的那個地方!
◎那個「當下」,就是「佛性」本身的作用!
◎所以才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所以佛才說「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種兩難的問題。
◎這個兩難就是:有「所覺」,那就已經不是湛然真覺本身。但是若沒有「所覺」,那這個真覺就不具湛然覺性了。
◎所以,以「所覺」故,你說這個「真覺」是「能覺還是不能覺」?
◎以「佛性」本具故,當然「能覺」囉。亦以「能覺」而有「所覺」故,於是焉「能所」對立,這就是「無明」!


鄭來也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