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純中 故吾言,凡夫但見心與物為二,初地菩薩則見物我同一法性真如。
八地則更進一層,見一切處皆是佛國淨土。
佛陀則見一切皆是平等,皆是大圓覺海,皆是薩婆若海。
法界遊子 心物相應就是法,因而,若從「法」的角度來看,「法」就是「一體」的,然後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一體的法」中來說「心物一元」……
這是從「法」的角度來說的。
法界遊子 所以,「法」裡面的「法性」是什麼?
李純中 法與法性之關係
彌勒菩薩《辨法法性論》:
法與法性,非同非異。
真如與一切法,如海水與波浪,不一不異。
一切法同一體性,曰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法是相用,相用有無量。
世尊為何言一切法無生無滅?
《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言:無自性性,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故,說言一切法無生無滅。
進而言之:
【藏】:相有生滅,性無生滅。
【通】:一切法無生無滅。
【別】:一切法皆各具八不之中道。{但中},隔歷不融。
【圓】: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法皆是實相,皆是中道第一義。{圓中}
知乎此,見相即是見性矣!
【藏】:動俗入如
【通】:不動俗即是如
【別】:動如入如
【圓】:不動如而是如
法界遊子 以總相的「法」而言,「法」就是「一體」。
然後,如果我們再從「體性用相」的角度來看總相的「法」的話,於是就有了:法體、法性、法用、法相的各種內容。
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法性」了,然後再用這個基本的義理去了解經論上所說的各種層次的「法性」內容,我們,這樣應該可以很容易就能理解經論的語義才是。
然後,我們也才能知道什麼是「法相」,也才更能知道…原來我們有很多地方…是怎樣借用了「法性」與「法相」的名相…並一直被我們應用在日常生活的語義之中。
譬如有人說…這個人的「法相」很莊嚴……
但,當我們能真正了解那個「法」義的時候,我們將可以進一步的知道各種「法相」的語義,乃至直搗黃龍的知道「法」的根本處。而不是在虛無縹緲中瞎猜。或只知道一個人的「法相」面貌而已。
法界遊子 ●因生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故,說言一切法無生無滅。
◎從「心物相應」的角度來看,「法」之生就是心物「相應」的原因,所以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註:法是「相應」而來,不是被「生」出來的,因而所謂心生萬法的「生」,只是假名。)
◎而這個「無生」為什麼會是「無生」?妙哉!
◎又,若從「體性用相」的角度來看,「法」本來就具有「法性」,而這個所具備的「性」就是…「無自性」。因而才說「無自性」之「性」。
◎若能了解這個義理,那麼無論這個「法」…說是「有」性也好,還是說「無」自性也好,皆一目瞭然,不會在「有」「無」之間打結而瞎猜其性之有無,也不會在「無自性性」的兩個性之間 腦筋急轉彎的還搞不懂其語義。
法界遊子 從「心物相應就是法」的角度來看,我們將可以從這個「心物相應而來的法性」如實的看到什麼是「法性」,而不是只憑感覺的去感悟那個很虛無縹緲而很抽象的聖境……。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一切「物」的物性,和一切眾生的佛性(心性),都會被稱之為「法性」。以「法性」因心物相應而統合了「心性」與「物性」故。
只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裡面的原理,那麼很可能就會過度解讀「法性」的真實義,然後在「心」在「物」兩邊含糊其義,於是「心物混淆」的通通拿「法性」來搪塞一切義理…以為這樣就可以通吃,或以為這樣就能了解「法」義……。
沒那麼簡單啦!
因為「心物相混」的結果,必然會讓「法性」一詞更加的抽象,於是想要真正的了解「如來『法』身」,就只能憑個人的想像力了。
管理
李純中 百法明門論五位百法
色法十一
心法八
心所法五十一
心不相應行二十四
無為法六
有與心不相應者
法界遊子 ●有與心不相應者
◎這個遊子不懂耶,遊子少讀經論,麻煩純中兄舉例一下好嗎?謝謝!
李純中 http://www.drbachinese.org/....../100Dharma/table.htm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法界遊子 是「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吧?遊子還不懂……。
有空再來尋寶!謝謝純中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