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發佈至‎法界遊子 8月3日在Taipei附近
人命很短~
有多短~算給你聽~
一年365天,假設活100年~
才活36500天而已~一轉眼就過去了~
電光石火剎那間~
入了遊子山~
不好好的大玩現象界~
空手回家就太可惜了~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鄭來也 只有先自渡才能大玩現象界~若先玩現象界~就迷失了自已~如何自度和度現象界~
8月4日 5:54 · 

法界遊子 解脫之後的阿羅漢若還能「大玩現象界」而不迅速「寂滅」去,那麼他就不能叫阿羅漢了。他必定會走向「法界一体」的大圓而進入菩薩的階段。
所以菩薩必然是已經自渡的人,才有辦法在現象界任運隨緣。
.
一個尚未自渡的人,若很有悲心的以利他為優先,而不先求解脫,那麼我們只能說這個人是走在「菩薩道」上,而不能稱之為「菩薩」。現代人所稱的老菩薩或什麼發心菩薩、小菩薩…,那只是鼓勵大家走向「菩薩道」的一種敬語尊稱而已。
所以這種「菩薩」的語意,我們也要了知而不能混淆,否則,誤認為菩薩就是還沒有解脫或不求解脫的人,這樣就難怪阿羅漢會起這種煩惱了:《要阿羅漢回小向大,經三大阿僧衹劫成佛,他會怕滴,萬一生在沒佛法的時代?萬一墮入三惡道?萬一...萬一....》。
哈哈,如果會起這種煩惱的阿羅漢 怎麼能說已經《蕩盡煩惱而真離苦得樂》呢?
菩薩道,為的也是解脫,只是「在現象界的無常生滅中」用了不一樣的路徑來「離苦」而已。
利他,只是現象界中必然的一種「現象」。如果我們能深入觀察的話,必然能看到這種「甚深極甚深」的因果關係來……。
因而我們為什麼要回報「眾生恩」,那就是我們都曾經受過一切眾生的恩惠啊!
故只要深觀這一層語意 就能知:一切眾生皆有能力利他。
這樣,入聖位的阿羅漢怎麼會「沒有能力」利他呢?除非他是「故意」的,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那又怎麼會入聖位呢?那又怎麼能在「法爾如是」之中而沒有煩惱呢?所以如此「自了漢」的位階,其實只是某個涅槃階段的暫稱而已,在「法界論」裡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有辦法走完整個法界大圓哩!
阿羅漢…豈能是「不如有情眾生」而竟然是那麼「自私」的『聖』者?
8月4日 9:30 · 

鄭來也 哇草@@!!遊子語出驚人~顛倒眾生~給你按個讚~
8月4日 9:36 · 

法界遊子 豈能讓「自了漢」卡死在法輪的角落而讓「法界大圓」不輪轉?
所以「阿羅漢」只是「法界大圓」的一個轉折點,所以此「有餘涅槃」又怎麼可以讓他就此「無餘涅槃」而失去更重要的「一真法界」?
8月4日 10:04 

鄭來也 現在遊子提出兩個名詞~害我在網路找了老半天~有餘涅槃是說只剩身苦嗎~無餘涅槃是指完全沒有苦的意思吧~
8月4日 10:22 · 

法界遊子 就只是名相的運用而已。
如果「有餘涅槃」是指「解脫之後就只剩色身之苦」,那麼從「無餘」就是針對「有餘」而言,我們可以知道:「無餘涅槃」其實就是指「色身滅度之後的不再生死狀態」。
但以「法界一体」的角度來說,這種「個人不再生死輪迴的解脫」最後終究還是要融入整個法界」的,於是這個階段的「無餘涅槃」的後面就還有一個「究竟涅槃」的進路……
遊子比較偏向這樣的解讀,於是才能看懂心經的「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語意。
當然,如果我們一下子就把「無餘涅槃」解讀為就是「究竟涅槃」,那又另當別論了……。
註:菩薩尚有菩薩的無明之「苦」,怎麼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就是「完全沒有苦」了呢?
由此可知:這種「完全沒有苦的無餘涅槃」只是專指某個「階段」的層次而論說的。也就是特地專指「脫離現象界的生滅糾纏」而特別安立的名相。
而有關這個「名相」…如何去解讀與体會或印証,那就得看個人的功力了。
8月4日 11:5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