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分享了他的貼文3月7日 6:10台北市

也講古自by爽by文學3716
18

一者性不諦實二一者無事以為性
故除遍計名言外實無異於圓成性

【梵】
asad dvaya svabhavatvat tad abhava svabhavatah/ 
svabhavat kalpitaj jneyo nispanno'bhinna laksanah//

【釋】
由18至2l四頌,為甚深觀修,故須先依《解深密經》一說其理致。其初,經云——

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注28]

[28大正·十六,no.676,頁693b。下來兩節所引同。]

此即謂遍計執自性相無非由執相、名以成立;於依他起相上复須成立遍計自性,即復須執其相其名始能建立其為有,以須如是始能說依他自性相故。此如說“無明緣行”,即依無明與行之相與名而說依他。故一切依他自性相,除非不落言說,若落言說,必成遍計而似顯現(參第2頌)。

然行人於觀修時,則可離相與名而作觀,由是於依他自性相即可不執其與相、名相應之遍計自性,如是現觀,即現觀圓成自性相。

復次,經又云——

若諸菩薩能於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此三者說深一層次觀修。現證“無相”,不必現觀依他自性相,以緣生為本然故,無可現觀,所須現觀者僅為加於其上之相與名,於此無所執,即了知無相。

然則於此觀修中,如何能知其為雜染相抑或清淨相耶?前已說了知依他自性相之觀修,由此觀修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前亦已說了知圓成自性相之觀修,由此觀修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故此三者非是三種內觀,僅是現證無相之觀修。既已了知三自性相,則雜染、清淨相法實已現觀,不必於修證無相更有別觀。此亦即寧瑪派不共生起次第之觀修目的,於依他自性相之所緣境不更尋求名言,唯成咒鬘莊嚴,如是即如實了知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計自性相。故可由是而現證無相。

上來說證成,然於因地以下修證時,必與現證同時有所斷除,故經言——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由是可知觀修之關鍵,即在於“能於諸法依他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前已說由此觀修可了知無相。

必須了知上來所說,始能說頌意。

頌言“一者性不諦實二”,即依他自性相上之無二,亦即其“似現為遍計”之無二取(此可參考第4頌所言)。

言“一者無事以為性”,即前所說於依他自性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

由此二者,即可說世俗之遍計有若能遣除遍計名言,即無異於圓成自性相。此即是說超越遍計之修證,無異於圓成自性相之觀修。亦即“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鄭來也 37

由得二無有能緣於法界
由緣於法界能圓滿究竟

【梵】
dvayor anupalambhena dharmadhatupalambhata/ 
dharmadhatupalambhena syad vibhutvopalambhata// 

【釋】
此說初地以後之修學。

由得二無有,即能心性自解脫,爾時自然住於法性而非住於心性,是即“能緣於法界”。由是修學,即能圓滿究竟——此中實尚有兩重解脫,即法性自解脫(同時住入平等性)及平等性自解脫,以非本論範圍,故僅統言之為“能圓滿究竟”。

38

由圓滿究竟由成就三身
由現證菩提二利善成就

【梵】
upalabdhi vibhutvas ca svaparartha prasiddhitah/ 
prapnoty anuttaran bodhim dhiman kaya trayatmikam// 

【釋】
此更統言菩薩於無間道上圓滿究竟,成就法、報、化三身,現證菩提而登佛地。於佛地上復作利他功德,如是二利成就。

法界遊子 ●爾時自然住於法性而非住於心性,是即“能緣於法界”。
●此更統言菩薩於無間道上圓滿究竟,成就法、報、化三身,

◎「住於法性而非住於心性」、「無間道上圓滿究竟」
◎讚!讚!讚!遊子竟然看得懂耶!
◎尤其是「無間道」,妙哉!
◎之前好像有人說遊子的「心物無間」是一種自創名相的豬頭?
◎但,遊子今天在這裡好像看到了知音!讚!
◎「住於法性而非住於心性」、「無間道上圓滿究竟」,感動!這種說法,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百分之百能看得懂,而且還一目瞭然唷!讚!
鄭來也 http://www.fodian.net/world/3zspd.html   三自性判定
FODIAN.NET
鄭來也 再來圓覺經所講的頓修方式,那是說初地菩薩已觸證真如智境的修行方式,不然一般人,在識境沒觸證真如,就會用意識做空相,就會很多人會變成圓覺阿達大人,那有幻,假的,我們本來就是佛都是法界實相
法界遊子 圓覺阿達大人……,哈哈哈~~~
其實,我們還會被這種阿達大人們笑死唷!所以……
鄭來也 首要知急,你要先明心見性,然後就可依圓覺頓悟方式,除1地至10地的每地的粗細二障,直至不二圓覺覺行圓滿
鄭來也 理可一悟成佛,不需三大阿增奇劫的根本智,但事明心見性後,還有的一大阿增奇劫,走向後德智(除1地至10地的每地的粗細二障)的磨練,而覺行圓滿。
鄭來也 所以你們不要以為法界遊子是凡夫啊,至少在初地以上,比山地更強,最少酒弟
法界遊子 別再給遊子製造麻煩啦!凡夫就是凡夫,不如人就是不如人,而且也真的是能力有限……
註:遊子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得想辦法縮短「法界論」的出版時間才可以……。
鄭來也 除了精靈阿達大人會信外,其他人根本懶得理我,遊子想太多了
法界遊子 不,要有能力看到「後果」才可以。很多事情不是「開玩笑」就可以「雲淡風輕」的。
鄭來也
法界遊子
如果只有一兩個人的理性(或開玩笑)對論也就罷了,但以後所面對的將是「無量的心識眾生」。
別忘了兩天前,光一個「編輯」和「修改」的問題,人家就可以盧了老半天,更何況是這種話題……。所以沒有必要再給自己找這種無意義的麻煩啦!

鄭來也
鄭來也


法界遊子 讚!談老大的解釋,幾乎和遊子的看法一致!
法界遊子 或者說「法界論」那種簡單而直截的「體性用相」的「性」之論,可以很如實洞見世親論師的「三自性」(三無自性性)那種很深奧的論說……。甚至可以直觀「依他起性」之法爾如是妙用,而不會在「圓成實」或「遍計所執」這兩邊…強取其「是」與「非」的…竟落入更大的偏執妄見之中。
法界遊子 ●●然行人於觀修時,則可離相與名而作觀,由是於依他自性相即可不執其與相、名相應之遍計自性,如是現觀,即現觀圓成自性相。
復次,經又云——(((若諸菩薩能於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此三者說深一層次觀修。現證“無相”,不必現觀依他自性相,以緣生為本然故,無可現觀,所須現觀者僅為加於其上之相與名,於此無所執,即了知無相。

◎「所須現觀者僅為加於其上之相與名,於此無所執,即了知無相。」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說:於「心」之處,只要能了知「能起一切作用」之性(依他起性)原來是怎樣的「法爾如是」,那麼就能親證此「心」本來就是怎樣的「無相」(沒有心相)。
◎故談老大說,此三者說深一層次觀修,可現證「無相」(即無心相)。不必現觀「依他」之「自性相」,以緣生為本然故(即法爾如是),無可現觀。所須現觀之處…僅為「加於其上之相與名」,能於此「相」與「名」…無所執,即能了知「無相」之義。
◎讚!
法界遊子 但是,如此簡明的「三自性」法義,竟可能會因某些人的「唯心」過頭,而被玄之又玄的解成了只有「圓成實性」才是勝義?
這樣會不會在「名相」上…太過於執著了?^^
法界遊子 其實「三自性」的重點就是在「依他起性」上,因為只要能如實了知「依他起性」是如何的「依他起」,這樣就能了知「圓成實性」和「遍計所執性」的真實義。
但若偏偏一定要從「圓成實性」的角度來看「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那…就是自討苦吃了,甚至會在腦筋急轉彎中強解自己所自以為的語意……。
我想「唯識過頭而變成心能生萬有」的人,就會這樣非理作意吧?

鄭來也
鄭來也
遊子我貼談大講的兩個文章,L就是你今天探討的問題?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鄭來也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Inked.jpg
鄭來也 所以唯識今學就是比較偏圓成實性的意思???
法界遊子 從上面的文章來看,應該是「他空大中觀的覺囊派」比較偏圓成實性而想空掉「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吧?
但,遊子不懂「唯識今學」,也沒有時間去研究……,所以這不關遊子的事……^^
鄭來也 「唯識今學可能是指陳那護法玄藏,比較偏重圓成實性的意思,
鄭來也 http://www.fodian.net/world/3zspd.html   三自性判定
法界遊子 沒有時間看,來也兄撥冗取一段「唯識今學」的看法來,這樣比較快……
但上面你的貼文上(書),不是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嗎?
鄭來也 其實遊子的本性用相的性就了然明白,幫我打奇經八脈
法界遊子 要再去研究別人的理論,對遊子而言,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啦。除非有學術研究的必要,或自己還沒有辦法完全融通,尚需要藉用他人的看法來激盪或當靠山,否則……,何妨就「如此」的等別人來賜教!^^
更何況是,每一個「無量心識」的眾生,都必然會帶著專屬於他自己的那部經…很努力的來成就遊子……
我想,就直接這樣去面對(或承受),應該比再去研究古人所說的「論見」(是非)還要有意義的多。^^

鄭來也
鄭來也
唯識今學的意思。就是專門每個識分得很清楚,但修証可能比較無關,可能是另一種唯識學問,主要修証,不需懂幾識怎樣運作,去研究名詞,沒去抓寸蛇就有點本未倒置
法界遊子 ●沒去抓寸蛇就有點本未倒置
◎從「心」具有「能起一切作用之性」(依他起性)來看,只要能看懂這個「依他起」(因外境而與外境起相應)的法義,那麼就能知:
>以妄識執見而「依他起」…那就是「遍計所執相」。
>以清淨心而「依他起」…那就是「清淨相」。
>但若完全沒有「依他起」的話,那麼…這個本來的「心性」就是「圓成實相」。
>又,如果這個「依他起」就只是法爾如是的「依他起」,(法爾如是的與外境相應),那麼,此「心」所現觀的一切,那可以說就是「法界實相」了!
◎從上面的理路,實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依他起性」的這個「他」,本來就是指「外境」(物)。
◎也就是說,若從這樣的「唯識理論」來看,其實「唯識」本身雖然是在講「唯」識,但事實上,並沒有否認「外境」(物)的存在。反而是一定要有「他」(外境),然後其「識」才能依「他」而起其相應的作用。故說具有「依他起性」。
.
◎只是很不幸的,當有人只認為「圓成實性」才是真實,而且還必須把「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空掉的話,那麼……
◎那麼,如果這只是在講「唯識無境」的話,那就還好。只是……
◎只是,當他們把「圓成實性」當成是「唯一真實」的時候,那麼「依他起性」的「他」可能就會被解釋成「本識」,並被強解成就是「勝義」。這樣,一切所有「依本識才能起」的「外境」(物)…能不全都變成是虛幻的嗎?
◎好吧,就算這個「他」也有可能被解釋成「外境」…,但由於唯「圓成實」才是真實故,「依他起性」已經被「空」掉,那麼「一切這個他的外境」…只好也莫名其妙的都變成了就是虛幻的了。
◎這麼一來………
◎這麼一來,我們就可以想見得到,這樣的理路到底會怎樣落入「心能生萬有」的誤區裡面去了。(略)
◎更遭糕的是,這個「萬有」還可以「如有似幻」的…就像「法」一樣的…「抽象」而難以辨認,於是此法非彼法的…竟偷天換日的…以為他們自己所講的法就是:心能生萬法。
◎其實更糟糕的還在後頭,因為……以彼「物」是「幻」故,他們還可以從「定」中看到「心能生幻物」的「法」,於是在「心能生萬法」和「心能生萬有」的法義混淆中,更坐實了「心能生萬有」的見解,於是……(略)
◎於是,就還有更糟糕更糟糕的問題還在後頭……(略)

法界遊子 上面所說的誤區,正是目前「正覺同修會」的金剛死角。
而所謂的「還有更遭糕更糟糕的問題還在後頭」…,至今遊子都還不忍明說……。這除了「許萬象崢嶸」之外,其實也要給彼此以後還有對論法義的空間,而不是就此說死,然後竟變成了只在意識形態上的爭論,就如他們對藏密雙身修法的攻擊一樣,只會落入更執見的對立,並無法提昇真正「雙身修法」的密意……,然後就錯失了更不可思議的修行進路。
無論是「行」(宗)還是「理」(教),這裡面的死角,如果他們都沒有能力看出來,這又如何有能力「破顯顯正」呢?這只能假藉「破邪顯正」的名義而更曝露了「妄識執見」的劣根性而已,這又怎麼有能力走「破一分無明 證一分佛智」的「菩薩道」呢?
鄭來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