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上一篇文章可知:「色即是空」其前一個進路的語意就是指「色蘊即是空」。

以「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故,我們也可以知道:「識即是空」的最初語義,其實就是在說「識蘊即是空」。

以「識蘊」可以空故,我們知道…「識」是怎樣從「無明業識」而產生了「識蘊」……

又,以「識」故,我們可以知道其「因地之本体」(本如、如來藏心 )本來就存在,那麼…………………

雖然說「識蘊」可以空…但我們真的不能一下子就說「識即是空」,因為這個過程同樣的有好幾個層次,如果我們沒有洞見「識蘊→識」的義理轉折,那麼這種跳躍思惟…就很容易落入「頑空」之中………

如果「識」真的可以「空」,那麼在「識即是空」的情況下,這種人又怎麼可能會承認「藏即賴耶識」的法義呢?也難怪這種思路…會把這種「識」看成只是「意識」的層次……。(註:同樣的,如果「色」可以「空」,那麼「色」(物質界)想當然的…也都會被頑空者定位為「夢幻泡影」了。)

是的,「意識」是可以完全被「空」掉的,而「識蘊」也可以被空掉……,但是「識蘊」會單純的只是指「意識」嗎?

「意識」、「識蘊」、「識」是完全不一樣的語意與內容啊!尤其是「識蘊」與「識」更不能囫圇吞棗的看成是同一個意思。

註: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意識(的功能作用)」其實就是指「想蘊」的那個「想」。

.

從「色蘊即是空」來看,「色蘊」是可以絕對的空,……而「色」則是回歸了「物」的本位。

以明見「色」回歸了本位故,我們才可以從「色蘊即是空」進一步的知道「色即是空」的語義是什麼……。

我們就以同樣的邏輯來看「識蘊即是空」……

「識蘊」是可以絕對的空,沒有錯!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識」也和「色」一樣的…可以回歸到它自己的本位。(註,從「識蘊即是空」到「識即是空」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業識」的問題必須面對,),

以「識」回歸了本位故,我們也才有辦法進一步的知道…「識即是空」的真正語義是什麼!

我們不能因為「五蘊」可以「絕對的空」…竟而用這種「空」來「空掉」一切,然後…也「空掉」了可以回歸本位的那個「本有」(如來藏)。

要知道,就是有「識色相緣」,然後才有「行蘊、想蘊、受蘊」的存在,也才有專屬於每一個「五蘊身」的「識蘊」與「色蘊」……。

然後,當「五蘊皆空」的時候,「蘊」是空掉了,但「識」和「色」則回歸了自己的本位!(註:「識」回歸到如來藏心,「色」回歸到如來藏物。)

所以說:能被空掉的是「因相緣而有的蘊」,而不是如如本有的「心」和「物」,能空掉的是那個能「集蘊的因緣(相緣)」,而不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和「如來藏物」。

然後,我們就是要用這種真知灼見的「空」…來看「色即是空」「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也唯有如此才有辦法再進一步的「反」觀到…「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然後,我們才有辦法從這個進路中…用更深一層次的般若智慧,來洞見這個「空」…原來是怎樣的「空有同義」!

以最後的「空有同義」故,我們才有辦法在「空即是色蘊」「空即是受蘊」「空即是想蘊」「空即是行蘊」「空即是識蘊」的「法空」下,再反過來用「法住法位」的方式…「五蘊為用」的行菩薩道!(註:法空…是無法行菩薩薩道的。也就是說,只在「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識即是空」的情況下…是無法行菩薩道的。)

 

是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接續下去的進路,那麼……我們就會藉用「五蘊皆空」來大談「一切皆空」,然後,還會很吊詭的拿「空而不空(真空妙有)」來當擋箭牌…並証明自己沒有落入「頑空」或「斷見」之中……

是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樣的進路,那麼……我們就會藉用「五蘊皆空」來大談已經「証入無生」,然後把「五蘊為用」當做是一種「妄見」,或以為「菩薩道的行深般若」就是一種很特別的「願力」而不是「法爾如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