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在「有」裡面「空」(2)

杜根祈 存心泯境

泯心存境

泯心泯境

存心存境

收回讚 · 回覆 · 3 · 16小時

 

法界遊子 根祈兄,讚!

這四句,可以是修行的各種境界,也可以是修行的一種進路。

當然,如果懂得這四句彼此的關係而與「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的義理不衝突…,那麼就有辦法把「法界大圓」繞起來!

讚 · 回覆 · 2 · 14小時

法界遊子 「心」「境」本在,因而要如何「存」「泯」…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功夫了!

讚 · 回覆 · 1 · 14小時

 

杜根祈 存是心的動力主人,永遠不離位,化無明!變成有明,提升本明自然。

境事物,是自性無動力,性空起現因緣諸實物,人類養生潤命所必須。化無明轉識成智,慧性見無轉物,緣起性空,業果無垢穢轉入八識,成為智慧光明經驗。如此解脫因果報償,即可完成九識菩薩所包辦,十地層級。這是有情盡份入中道功夫,菩提解脫道成功矣!離中道無情佛地果德,是般若慧智功程,微密功深,前段沒達到難體會?阿彌陀佛

收回讚 · 回覆 · 1 · 3小時

 

法界遊子 ●境事物,是自性無動力,

◎這句話裡的「自性」,遊子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得懂啦,但只怕一般人很容易混淆就是……

◎因為這個「自性」到底是指「境事物」的「本來之性」?還是指有情眾生的佛性?還是指「具有有情無情」的那個「道元」裡的那個「無動力的自性」?

◎同是「自性」,但由於語意不同,那麼所論述的內容就會…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因而,若是遊子的話,就會很明確的說「境事物,具法性,沒有有情的動力」。若更精確一點則是說:「心有心性(亦言佛性),物有物性(亦言法性),至於心物相應的「境、事、理、法」則皆有它們的「法性」。

◎若能先明確的知道「心性」(佛性)和「物性」、「法性」的定義,那麼以後就不會在「法性」的字義上起迷糊,也才不會在如來「法身」的妙境上玄談詭論……。

讚 · 回覆 · 1 小時 · 3小時

 

杜根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如來本體佛性,本性,永遠妙明清淨無染,心體起動即引出八識種因,不良後天性體,情緒反應瞬間發作。這是先天本性引動後天脾氣個性,完成因果討報形式,先後天性體的混合,就叫 自性。所以自性是污穢的性體,必要借明心見性,開悟無量法界輪淨化! 一般不明 何期?要重視實行皈依反白?被附體靈駕搞糊塗了,話頭?機鋒?忽然頓斷滅離三毒,五上下分結,神通自有顯現?實則他人之能力,非本人自有實得?

自性含垢要修整,緣起性空要定心,見性了別無明化,回復本性出光明。神光佛光曜目前,不被老僧名師瞞。阿彌陀佛

收回讚 · 回覆 · 3 · 1 小時

 

Tong LE 何其自性本是清淨,何其自性本無污染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只是見性受雜染

收回讚 · 回覆 · 3 · 1 小時

 

法界遊子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

只是這個「清淨的自性」和「無自性」、「自性見」有了一些語義上的錯亂,所以……

只好各自解讀了,我想只要自己能洞見其理,不被字義所害,那就沒問題!^^

讚 · 回覆 · 2 · 1 小時

 

 

法界遊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其)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其)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其自性能生萬法!

◎同一句話,由於標點符號的不同就有了三種不同的語意內容,而且還大異其趣!

◎不過這三種解法,只要能「一法通萬法」那麼雖然彼此的解法互有徑庭,倒也圓而無礙就是!

.

●所以自性是污穢的性體,必要借明心見性,

◎遊子不會堅持「自性是污穢的性體」,因為「圓成實性」也可以是「自性」……

◎不過,各自理解就好。^^

讚 · 回覆 · 2 · 1 小時

 

法界遊子 但是根祈兄似乎是想藉著「自性」把「境事物,是自性無動力,」和「自性是污穢的性體,必要借明心見性,…」這兩種意境統合起來?

其實,只要「心」「物」不明,那麼甚深的不可思議法義…將會變成含著石頭在講話,而變得處處都是玄機,處處都是陷阱……。^^

讚 · 回覆 · 1 · 53分鐘 · 已編輯

 

杜根祈 圓成實性已經在,法界輪一切法空的淨化結果,當然是自性的進化滌穢的果實。

讚 · 回覆 · 2 · 55分鐘

 

法界遊子 ^^

讚 · 回覆 · 1 · 52分鐘

 

杜根祈 圓成實性之後,無情妙明悟覺的功夫,才要開始如來?去後來先作主公,淨化後之性體,要反盪回添本位如來,此時即叫添加德性,也叫浴佛。人類在此階段,最少要八年歲月不退轉,方可成就佛地果位。自知自明,牟尼寶珠掛前提醒你,心性稍鬆不密,即時不見,是為指標月。天機破洩為引度,一世成佛是時機,地球災難頻頻降,奪災避劫有法門。

讚 · 回覆 · 1 · 32分鐘

 

法界遊子 ●無情妙明悟覺的功夫,…

◎這裡的「無情」,很容易「心」「物」相混。因為有人說「自心如來藏」是無情,也有人說「物」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也是無情。

◎於是,接下來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就有了「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的不同解讀……。

◎唯,以「心物」相混而籠統故,那麼在「同圓種智」之後所接下去的「語意」將不得不都是「玄機」。而且也必然會再另創一個更偉大的妙境來圓此「或心或物的無情」………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在「法爾如是」的實相中…其實是沒有任何「玄機」可言的。

◎但,尊重不同法門故,遊子只能說這麼多了,謝謝根祈兄賜教!^^

讚 · 回覆 · 1 · 1 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