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空」,的關係是微妙的。
但是「一」卻是非常重要。
因為重要,所以在法界論裡面才有「不二門」之稱。
不瞭解「一」,那麼一般人很容易把止觀雙運當做是二,把陰陽的二當做是一,把一當做是靜,把靜當做是定,把定當做是忘,把忘當做是無心,把無心當做是空,把空當做是無功用,把無功用當做沒有……。
所以,瞭解「一」是很重要的。其實「一」就是「空」和「有」之間的臍帶。 (註:又以「空就是有」故,這個臍帶事實上也是不存在的。)
但是,一個人要有辦法在「空」「有」之間出入自在,那麼…就必須深入瞭解這個「一」才有辦法抓到出入自在的竅門。
當懂得這個竅門之後,他就不會被世間上一切「空」「有」的論見所唬弄。
且等以後若有機會更深入闡述「法界論」的時候,再好好來談這個「一」的奧妙。
*****
現在先簡單的說:
這個「一」具有「動靜定觀慧」的內容,也就是說,要明瞭「定覺等持」才有辦法瞭解這個「一」。所以有關「一」的「專注」一定要『同時』抓住「定」與「覺」的要點才可以。
這個「同時」就是「一」。
專就是定,注就是覺。
專注就是「一」,定覺就是「一」。
專注:就是用主動的覺、如鑽子般的定力,去尋覓從本以來就不曾消失過的覺性之体…「本如」。
「主動的覺、如鑽子般的定力」,這是『同時』的「一」不是「二」。然後………
以主動故,不會忘失「有本來就是空的一種顯現」,也才不會誤以為「空」才是唯一實相而否定了「有」,然後誤以為「有」就是「夢幻泡影」! (註:我們可以說「有」如夢幻泡影,也可以說如夢似幻……,就是不能說「有就是夢幻泡影」。)
這個「主動的覺」和那個「從本以來就不曾消失過的覺性」,其彼此的關係,原來就是用「一」來奧妙的,於是「有」「空」得以不二。於是我們可以運用「一」的訣竅…而悠遊子於「空」「有」之間。這就是出入自在。
是的,我們終將發現:這個「主動的覺」其實就是那個「從本以來就不曾消失的覺性」! (這就是「一」,不是「二」,等了解這個「一」之後,那麼就能明見「不一不異」了。)
是的,就是要等到「自己撞見自己」的時候,才會爆破「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那層薄膜」,然後看到整個法界實相……。
是的,這個實相就是:空有不二。
是的,把「有」當做是「沒有」的人,就會誤認「有就是夢幻泡影」。
是的,把「有當做是沒有」的人,他就會莫名其妙的把「空也當做沒有」來解釋而不自知!
是的,就是夢幻泡影的人,就已經把「空當做沒有」來解釋。
是的,把空當做沒有的人,已經落入斷滅相而開始詭辯空不是空! (註:空當然不是空囉!但是當這種人在說「空不是空」的時候,那就是一種詭辯!)
是的,且不說落入斷滅相,就單以「夢幻泡影」的語意來說………已經認為「就是夢幻泡影」的人,就不應該還在痛裡面喊痛才是!
難怪一直有人把「有當做是空」之後,他就一直認為「有就是夢幻泡影」,於是……
以這種觀念故,他的「空」就不得不空了了了,因為他在空裡面也必然會以為空也是不存在的,於是……
於是,絕不承認有,只承認空。
於是,「不承認有」的空,他的「空」又怎麼可能是「有」呢?
於是,所謂的「真空妙有」也只變成了不敢說斷滅的藉口而已。
於是,所謂的「空有不二」就有了……偏見,而不是法界實相的空有不二。
於是,再怎樣…他都無法承認有一個「空性的本体」存在……
於是,他「莫名其妙」的覺知在空空如也之中……。
遊子說這種人是活在「他的空見」之中啦!於是他所見到的法界如如!說真的也只是他想像中的夢幻泡影而不是如如啦。
真想給這種人一記直拳!
不過,遊子才沒有這種閒功夫唷!放心啦!他又沒辦法把他自己空掉,那就隨他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