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隔陰之迷」不是只有「隔陰」而已,因為「隔陰之迷」事實上也說明了「隔物」之迷,也就是說:心和物是完全獨立而不同的「体」,只因為「心物相應」因而產生了法界不可思議的奧妙現象……

所以,會有「隔陰之迷」的第一個關鍵就是「迷」在:「五蘊身」在「心物分離」(死亡)的時候,「物」在「心的直線中」…斷了。

也就是說:因為「物」並不是由「心」所創造出來的。所以當神識離体的時候,「物」並不會被「心」所帶走,而是又回歸了「物質界」,同時也結束了這一世的「心物」因緣……。

和「心物相應」相關的那個「事相」,除了被「現象界」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演變之外,當然也以「記憶」的方式,被儲存在心的八識田中,所以,這個「事相」的「記憶」能否再被清晰的回憶起來,那就得看各人的功力了。

不管如何,被「心」所記憶的那個「事相」最多也只能被「回憶」而不會再起現行,而當現在我們沒辦法清楚「回憶」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忘」了。

這個「忘」就是「隔陰之迷」的第二個關鍵。也就是「事相的記憶」被業識「儲存」了起來,我們不知道要怎麼開機……。

所以,在下一輩子會再「起現行」的是…從上一輩子的「事相」中…所提煉出來的那個「我見」,也就是「業識」,如:貪、瞋、痴、慢、疑……等等。

我們就是用這個「業識」,再度投胎,然後在「現象界」又相應的…用另一種「事相」來演譯上輩子所具有的「業識」。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心」是有自己的「心路」歷程。同樣的,「物」一樣具有自己的演化方式(成住壞空)。只是彼此用「相應」的方式,巧妙的發揮了「即結合又獨立」的法性……。不可思議!

能覺的是「心」,能苦的是「心」,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做的…也是「自己的心」,因而「心」才是「我們」的根本處。至於外在的「物」、「境」、「事」、「理」、「法」,都只是在幫助我們的「心」如何洞見事實而已。

於是,藉著「隔陰」而「如實迷」的道理,我們就應該要從「迷」處知道…所謂的修行是要往哪裡下功夫了。而且也更應該要知道…當我們的「五蘊還沒空」的時候,應該要如何藉著「五蘊身」…「五蘊為用」的…來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既然可以「五蘊為用」,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世間上有很多所謂的「回到故鄉」、「夢幻泡影」、「苦空無常」、「一切皆空」、「無修無為」、「本來清淨」、「但莫污染」、「一心念佛」、「唯求往生」、「厭離五濁」……等等都是『方便法』。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善用「五蘊」而「藉假修真」的話…那麼 就沒有人有辦法走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是的,如果我們是一直很『無可奈何』的在五蘊中流轉,那麼我們就會被「五蘊」所迷惑。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運用「現象界的現象」來提昇自己的心靈層次(自作主人)…那就更別說什麼「解脫」或「普渡眾生」了。

不管如何,只要懂得「隔陰之迷」的原理,那麼……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事相」上追求豐功偉業、在「事相」上論是論非…那只是捨本逐末的「心外求法」,很難在「証悟」上達到有效的成果。

在「五蘊為用」中…懂得向「業識」下功夫,這才是「心內求法」的重點所在。這樣才有辦法看到「隔陰之迷」的第三個關鍵是什麼……。

是的,真正向「業識」下功夫的人,他很快就可以把「隔陰之迷」連貫起來……。甚至可以達到「宿命通」的境界。

至少,他可以先用另一種方式「看到」:如果「業識」還沒有轉化的話……那麼自己的業識竟然可以在兩世完全不同的事相中用一模一樣的「業識」再度演練「過去世」的「恩怨情仇」……。例如:當我們恨一個人(仇人),如果這個恨沒有淨除的話,那麼這輩子可能就會「藉用另一種事相」(甚至是親人)來恨那個人…,然後再演一次似曾相識的戲碼…………。(註:這裡面其實還有更深入的奧妙義理,唯不在此主題內,略過。)

然後…………… 

總之,「業識」甚深極甚深,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就可淨除,所以「會投身於物質界的有情眾生」都還必須用「識→行→想→受→色」的方式來展現「心物相應」的法界實相…。因而,從各類「再來人」所展現出來的「智慧」、「神通」、「行為」、「執願」、「習氣」………我們概略可以知道這個「再來人」的靈性層次到底在哪裡,然後也知道…他還必須從這個當下…再繼續走他逆生死流的路。

不管如何,以人「身」難得故,以「離苦得樂」就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故,因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次第」,我們實在要好好運用「五蘊」的不可思議(原理)…來淨除業識 並親睹自己到底是具有怎樣的『本來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