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楞嚴經「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的解釋前提
生無自性性超越依他起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物故彼無」,既然是因緣和合,所以沒有實際的本質性。就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唯識三十頌》雲: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對應三自性,三無性超越三自性

三無性:

(1 )相無自性性:「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2 )生無自性性:「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3 )勝義無自性性:「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唯識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此諸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相無自性性超越遍計所執性:凡夫妄想執著一切的存在為實有,而遍計所執的相並不存在實際的本體,是幻是假,是諸空相

生無自性性超越依他起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物故彼無」,既然是因緣和合,所以沒有實際的本質性。就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勝義無自性性超越圓成實性:既然「本無一法可得」,所以也沒有個實際存在的圓成實性相。所以立勝義無自性性。

三自性和三無性,在壇經中對此的用無相、無念、無住來描述,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所以「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最後歸到「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法界遊子:
相無自性性,就是在講「性空」之性。
生無自性性,就是在講「空大」之性。
勝義無自性性,就是在講「本有」之性。(PS..這個「本有」,若從唯識來說,就是心,若從法界論來說就是「心、物」本有。但若從「性空唯名」的角度來說就是「無自性之性」。)

遊子註:這裡的「無自性性」的語義就是完全從「性空」的角度,往「內」抽絲剝繭而論的。因而最後會用「勝義無自性性」為假名。這和「法界論」從「本有」的角度往外而論是完全不同的理論方式!

真是他媽的,難怪「性空」的法義會誤導很多人!玩「性空」的人 如果看不懂「本有」,那他怎麼有能力看懂「勝義無自性性」的意思?又有幾個利根的人能看得懂「勝義空」是怎樣的「本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家都是龍樹菩薩啊?這樣怎能不讓性空的學人…一直在虛無縹緲的語義中…玩腦筋邏輯的文字遊戲呢?真是他媽的!

遊子會罵「他媽的」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樣的「無自性性」只會讓錯解「性空」的人,以後只要一看到「本有」這兩個字 就GG了!而會GG的人根本就無法知道…從「性空」論到「本有」的核心時…他們的語意就只能用…「無自性」之性……的「無自性性」來表達,天啊!真是他媽的!  PS..能看懂「本有」的人,就是「性空」學者的福氣!要不然,遊子也只能徒呼負負了。因為GG的人,不只難以溝通,甚至是無緣…,乃至於會和「法界論」產生莫名的對立……!嗚呼哀哉!這豈是遊子所樂見哉?真是他媽的!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