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也講古自by爽by文學3564
文殊也承認有個空自心如來藏或是有底的無常,也就是本有不空故,
也是那個不有,不是有無的有,叫本有,空中妙有,只有這個妙有不墮諸數

這個就是辨中邊論的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的意思,而且還不能去否認虛妄分別有的妙用,才是好的真如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爾時,世尊复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   ”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嗔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查看更多

 

鄭來也 這個就是辨中邊論的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的意思,而且還不能去否認虛妄分別有的妙用,才是好的真如貓
白鶴玲瓏
鄭來也
法界遊子 《不思議佛境界經》,讚!
還好遊子看得懂!^^
鄭來也 當然遊子沒蕭大康股力,知道相礙緣起的不二門。
法界遊子 遊子是藉著「法界論」的功德力才看得懂的。
若以一般「空之又空,又怕斷滅的辯說不空」的這種角度來看這種《不思議佛境界經》,不打結的人恐怕很難。
而一些自以為不會打結的人…卻又很容易陷入「空而又不空」的詭論之中而不自知,因為……(略)
鄭來也 還好恩主公有強調,我也免這種災難
法界遊子 遊子相信,以後真看懂佛經的人,他必然會看懂「法界論」。
反過來說,看懂佛經而處處引經據典的人,如果還看不懂「法界論」,那…遊子鐵定會懷疑這個人的懂……。
進一步的說,未來,有志於學佛法的人,真的要先看懂「法界論」,然後他日深入浩翰如海的經藏中 也才不會入海算沙徒自困……。
註:遊子實在不應該講這種很反挑傲慢者的話,但不這樣講又不行!所以這個我慢之過,目前只能先這樣承擔了,阿彌陀佛!
鄭來也
法界遊子 遊子是有苦衷的,但,沒辦法,為了能讓大家更能注意到「法界論」是怎樣的實相說法,也只能先這樣囉!
然後,以後懂的人,自然會知道「法界論」根本就沒有說法。
其實,對遊子而言,要謙虛是很容易的!要「我慢」反而是比較困難,因為天下本無事呀……
會讓很多人不舒服,那就是一種自討苦吃的活該了……。因而,從某一個角度來說,遊子也真的是在走一條自討苦吃的路……。
但,真的沒辦法,因為已經註定……
鄭來也 總比破邪顯正更有義意多
法界遊子 哈,這也是在破邪顯正啊!所以……(略)
鄭來也 是有義意的破,而不是那種正覺的自以為是的自性見破
法界遊子 要真的法義對論才有意義,情緒性的語言,只是兩相辜負。
鄭來也
法界遊子 只能儘量尊重別人的看法囉,所以遊子絕不主動到別人家的地盤去挑釁。因而只能「躲」在這裡與有緣人共論法義囉!^^
鄭來也
法界遊子 那些罵遊子只敢躲在這裡的人,說真的還沒有能力看到遊子的「慈悲」。
註:其實,遊子一點也不慈悲,因為慈悲只是假名的「罵」給那些人聽的。^^
鄭來也
法界遊子 能看懂這幅圖,差不多就略能看懂《不思議佛境界經》。

唯覺.png

鄭來也
法界遊子 那些所謂的「妄識執見」以後都會轉成「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以「能起之性」不會消失故。
然後,於法爾如是的「圓覺」中…心物本來平等,於是成就「圓覺的大圓鏡智」……
然後才是「法界體性智」(如來法身)……。

圓覺.png

鄭來也
鄭來也 心和物相應的妄識執見為何要取心物不相應的名詞???
法界遊子 因為「心物相應」就是「法」,以「相應」故,想要証入「唯心」就要用「不相應」來實証,才能確定「法空」而「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註:在還沒有「法空」(確認本心)之前,這時候的「意識心」可以說都是「妄識執見」或「業識起念」。略。)
註:「心物不相應」是以「心」和「物」的共同立場來說的。
至於「唯心無境」,則是完全站在「心」的立場來說的。
「緣起性空」雖然也在談「心物相應後的現象界」,但通常會拿「物界的現象」來比喻,然後由「物的性空」直接進入「心」識裡面。於是有人以為只要「物空」,心就可以「不執」的回歸本心。
但,所謂的實証,事實上就是要有能力「唯識無境」來確認本心,也就是要用「定」(一心不亂)的方式進入「空大」來確認「本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然後才有辦法更進一步的依必然的「依他起性」而確認什麼是「法」爾如是……(略)
鄭來也
法界遊子 「心物不相應」就是一種有為法的功夫。而這種「有為法」就是為了「証」。
從字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好像只要「不相應」就好了,但如果能真了解「心物相應就是境,心境相應就是事,心事相應就是理,心理相應就是法,法法相應就是萬法……」的話,那就可以知道「心」、「物」(境)不相應…會是怎樣的一種進路的況味了!
是有一些實証的法門,以……故,可能會一直強調這種「不相應」的境界,甚至會把這種境界神聖化,然後就變成了另一種很高妙的「空」或「無」的境界來教化世人,但由於過度強化「聖境」而忘了法住法位的「當下」(或來不及說明…),於是不明就裡的人 就錯失了一切「法」本來就很如實展演在我們眼前的「法爾如是」。
錯失「法爾如是」的人,就會……在「空無」裡面「無修為証」,然後很可能就錯失了什麼才是「無修為証」(無為法)的真正內容!
事實上,菩薩道的「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就是一種「無修而証」的進路。
鄭來也
鄭來也 請問遊子五蘊界即法界。此界非界如何解釋?? 法界[ 編輯]佛教主題
法界(梵語:Dharmadhatu),佛教術語,是由法與界組成的複合字。隨經典和教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在《雜阿含經》中,法界意指緣起與緣生法的真實樣貌[1] [2]。
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別,又名“法性”、“ 實相 ”等,菩薩破參明心證知了法界實相的緣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薩四攝法攝受眾生,自利利他,福慧圓滿俱足,最後成就佛菩提道[3]。其含義多重,《華嚴經》對於法界概念進一步加以推展,成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概念之一。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世間法者,所謂五蘊,
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如是諸蘊,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
如芭蕉、識如幻化,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
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若
不散則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
也。
復次大德!五蘊諸法其性本空,性空則無二,無
二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所取著,無所取著
者,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
有力,無力則無主,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
則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諍論,
無諍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
響;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
法也。
復次大德!此五蘊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
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
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
無舌界、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
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
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
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為界、無為界、我、
人、眾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
得。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
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奉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
「若有眾生,得聞於此甚深妙法,應生信受,若
不生信,欲求證悟,終不可得。」
法界遊子 ●此界非界如何解釋??
◎如果來也兄懂得…五蘊可以本來皆空 也可以皆如來藏。
◎那這樣,來也兄怎麼會不知道「此界非界」的解釋呢?
◎簡單的解釋可以有底下這幾種:
這些五蘊界只是業識之界,還不是本心清淨之界。
這些界來界去的界,不是「本心」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那個「界」。
這些「有能有所」之界,不是「能所雙泯」的那個界。
這個為解釋而解釋的「名言界」,不是從來就沒有說法的那個「如如界」。
界,非界,唯是假名,是名為界。
鄭來也 只是在確認你我的想法是否一樣嗎?算口語上的認証!不然我拿這三種這就是我拿三說法拼在一起的意思
鄭來也 也就是精靈說我傻到跟遊豬頭一樣
法界遊子 遊子本來就很笨呀!所以讓精靈兄自己去聰明,無妨!
鄭來也 解釋的太清楚,反而沒有玄之又玄的道理,難怪精靈會覺得沒高人一等,人生無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