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蘊身」是怎樣「空然而遍一切處」的呢?
就是以「海味一滴」的方式「空然而遍一切處」!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法界遊子 識色相緣的「五蘊身」,就是「心」「物」相應的結合体。

因而,本來就具有「心」「物」…空然而遍一切處的特性。

讚 · 回覆 · 5 · 8月25日 8:39

 

法界遊子 唯,此物種之「肉身」只是以「物界」的一小部份為「体」,於是這個會成住壞空的「肉体」只能稱之為「點」,然後逕用「緣起緣滅又一直緣起緣滅」的方式來生生世世。

「緣起緣滅」就是「空然」,「生生世世」就是「遍一切處」。

尤其是在「生生世世」之中,其「物質」(物種色身)更是以「緣起緣滅」的方式…「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合,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而「你儂我儂」的「法界一体」。

上面的說法 是用偏向「物」的角度來說明「五蘊身」是什麼方式來「空然而遍一切處」的。

讚 · 回覆 · 3 · 8月26日 9:52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接下來就是要用偏向「心」的方式來談「五蘊身」是怎樣的「空然而遍一切處」。

有人說「眼就是心」,這是有其道理的。因而這裡遊子就用「眼見」來說明「五蘊身」的「前五識」是怎樣的「空然而遍一切處」。

讚 · 回覆 · 3 · 8月25日 9:02

 

法界遊子 眼睛向虛空中望去,沒有人有辦法把目光聚焦在虛空中的某個點上…這就是「心」用「五蘊身」的方式…「空然」。而當虛空中有任何可與目光相遇的東西時,目光自然可以毫不作意的立刻聚焦於其上…,甚至一切山河大地皆無不在與目光接觸的那一剎那被看見……。這就是「心」用「五蘊身」的方式…「遍一切處」。

「眼識」是如此,同樣的,「耳、鼻、舌、身」皆是用如此的方式來「空然而遍一切處」。

唯,此「五蘊身」受限於「五蘊身」之功能範圍故,這樣子的「空然遍一切處」其實就是「海味一滴」。

讚 · 回覆 · 3 · 8月25日 9:55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不可否認的,「五蘊身」確實是受限於「物種色身」的功能,而「心」卻也受限於「五蘊身」的功能。於是有人說:自由自在的靈魂被囚禁在色身的監獄之中。

但,這個色身是不是靈魂的監獄,見仁見智,遊子個人則比較偏向用「海味一滴」來解讀,因為我們就是要藉著這「海味一滴」來「點點無限」的。

是的,我們就是要從這個「五蘊身」來認識自己,然後洞見整個「法界實相」……。

是的,就是要從「海味一滴」的如實体驗中,依不變的「海味」法爾如是的…漸次的…融入「毗盧性海」之中……。

註:「五蘊身」雖受限於「物種色身」的「點」,但構成「五蘊身」的「心」「物」,從不「忘記」它們的本性,並一直以它們本來的特性…很法爾如是的一直在呈現「空然遍一切處」的妙義。

職是之故,我們要如何從「自身」的法爾如是…看到「法界」的法爾如是,那就得先看「自己如何認識自己」了。

然後,只要「點」能圓滿,自然能「圓」整個法界!

讚 · 回覆 · 3 · 8月25日 9:42

 

林宏紹 晨安吉祥

順心

讚 · 回覆 · 2 · 8月25日 8:46

陳月澐 平安健康

讚 · 回覆 · 3 · 8月25日 8:55

李一如 早安吉祥如意。

讚 · 回覆 · 1 · 8月25日 9:11

 

李錦棠 (海味一滴)一小容大一法遍含一切法

讚 · 回覆 · 2 · 8月25日 9:24

 

法界遊子 然也,所以遊子不會錯過這個「海味一滴」,況且遊子就早就已經在這「海味一滴」之中。^^

讚 · 回覆 · 4 · 8月25日 9:43

 

李錦棠 哈哈!你我他誰不是一滴😁

讚 · 回覆 · 2 · 8月25日 10:08

 

法界遊子 甚得遊子心,然後大家果然都可以「同登華藏玄門 共入毗盧性海」!

讚 · 回覆 · 2 · 8月25日 10:12

 

張秀枝 無眼界 海味一滴

從何來 ?

讚 · 回覆 · 4 · 8月25日 10:29

 

法界遊子 以海味一滴故,有眼界。以毗盧性海故,無眼界。

讚 · 回覆 · 5 · 8月25日 11:13

 

洪千壹

讚 · 回覆 · 3 · 8月25日 11:31

………(略)

 

法界遊子 上面說的是「前五識」,再來就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也可以說就是一種頭腦性質的思惟活動,在醫學界則稱之為「腦神經波動」……。

註: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就是「腦波」,因而腦波靜止就是死亡。

若從「五蘊身」的角度來看就是「思想」(識智辯聰),所以說:我思故我在。

但若從「唯識」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第六識」了………。

讚 · 回覆 · 3 · 8月26日 10:13

 

法界遊子 「第六識」其實就是「第七識」和「前五識」的橋樑。

因而「第六識」必須靠著「前五識」的「親身感受」來「識智辯聰」,然後依「分析、判斷」的結果…而取捨,並執持於「第七識」之中。

詳細一點的說就是:「第六識」會依「前五識」的「感受」,結合「第七識」所曾經有過的「執取」…來「胡思亂想」,並試圖幫「前五識的經驗」找出合理的解釋……,然後再統合前後所有的「識智辯聰」…來更執以為是,或更洞見真相的有智慧………

能「胡思亂想」(識智辯聰)…就是「第六識」的功能,而這個功能也正是「心」…「空然而遍一切處」…的特性!

讚 · 回覆 · 3 · 8月26日 10:39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執持識)→第六識(意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只要能斷除「第七識」的「我法二執」,就能讓「前六識」直接依「第八識」而直觀一切「外境」。(於是「第七識」証得無分別的平等智。)

註:「第八識」與「前六識」,因能所具泯故,而不一不異,故平等。亦以「直觀」故,「心」之能觀,與所觀之「物」(外境),亦平等,得不一不異。

讚 · 回覆 · 3 · 8月26日 14:36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要斷除「我法二執」就要藉「前五識」的『聞』,也要藉「第六識」的『思』,然後才有辦法『修』……

至於要怎麼『修』,這就是如何「向自己下功夫」的問題了。

而這個功夫就是:

要先把自己的「海味一滴」…圓起來。

讚 · 回覆 · 2 · 8月26日 11:33

 

法界遊子 說真的,這個「海味一滴」…我們若無法先把它「圓」起來,那麼潛藏在「第七識」的那隻「讀心獸」,其實就是讓我們一直自以為是的厲鬼!

讚 · 回覆 · 1 · 8月26日 11:39 · 已編輯

 

李錦棠 受想行識

受是直接習慣性,部份接觸不需思考,作出反應。

想有經驗加自己喜悪,作出决定,又胡思亂想,好定吾好。

行是最簡单,好的要,不好的請走開

😁

讚 · 回覆 · 3 · 8月26日 11:40

 

法界遊子 ●好的要,不好的請走開

◎讚!

◎簡單的說:就是離苦得樂。

註:會讓我們「苦受」的就是不好,能讓我們「離苦」的就是好。

◎至於想要真正的「離苦得樂」(解脫),則最少需要有一個「阿羅漢」的証量才可以……。

讚 · 回覆 · 2 · 8月26日 11:46

 

李錦棠 離苦得樂,是絕對的用詞,人世間不可能成就。

讚 · 回覆 · 2 · 8月26日 11:59

 

法界遊子 以「解脫」的角度來說,「離苦得樂」應該是可以在人世間成就的,要不然就沒有人可以 以當下的「色身」証入「阿羅漢」果了。

當然,錦棠兄所說的「絕對用詞」,遊子也能理解就是,因為…「色身」本身就是一種「苦」……,而「無明」也是一種「苦」……。

因而,我們也可以更廣義的說:連解脫的阿羅漢 事實上也有阿羅漢的「苦」……而倒駕慈航的菩薩也有菩薩的「無明苦」……(略)。

所以,若要真正的「離苦得樂」,說真的,就一定要有一個佛的証量才有辦法「覺行圓滿」的完全証入了。

讚 · 回覆 · 2 · 8月26日 14:39 · 已編輯

 

毛雅智 週末愉快喔!

讚 · 回覆 · 2 · 8月26日 17: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