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起一切作用,只顧起作用而「無分別」…那就是無明。
以「無明」故,「心」完全能法爾如是的與一切外境相應…這就是「法」。以「法」故,「識色相緣」而有生命。唯「生命」以求生為本能故,於是心識生起欣厭之分別。以「欣厭分別」故,竟與一切眾生恩怨情仇,然後,互為眷屬而六道輪迴……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法界遊子 心,能起一切屬於心的作用,這就是「佛性」。只顧起作用而毫無分別的無明,當然就是「佛性」。

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讚 · 回覆 · 6 · 8月24日 18:30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從「能起一切作用」到「六道輪迴」,其實都是被「無明」…毫無分別的作用…所推動著。然後,有關「心」的一切進路…就被這個「作用」的後續力量…完全呈現在整個法界之中。

只是,以「無明」故,當生命「以求生為本能」的時候,「我執」將因「生命的取捨」而越來越深沉而堅固……,而當這個深沉的「我執」…累積到能用「情緒」被外境所明顯察覺的時候,其「人」的痛苦就已經強大到「你們都不是我、都不了解我…」的地步了……

這種「我執」的苦,以五蘊熾燃故,是可以將「我」就是「苦」的義理…推演到極致!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18:34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無明」,因著「求生」的本能,竟用「我執」的方式,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的生命」推到了「苦」的頂峰。

雖然,「求生」就是一種「離苦得樂」的行為……。

但是……,也因「無明」故,卻讓一切有情眾生…從「追樂」的本能…竟一直追到了…沒有辦法離苦…的「苦境」上去……。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12:37

 

法界遊子 聰明的人可能會發現:任由「本能」去「離苦得樂」,似乎無法真正的達到快樂,而且還可能會…越追求快樂 反而痛苦越多。

至少會發現:再怎麼多的快樂,好像都無法將苦消除!

而更有智慧而有靈性的人則會發現:原來「苦」就是在我們追求快樂的那個當下所產生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問題是:

難道我們不追求快樂,然後就沒有苦了嗎?

不追求快樂,「人生」還有意義嗎?這樣不就違背了「求生」的原則了?

能不吃飯就能快樂嗎?果然如此,那遊子佩服你!

事實上,一個人再怎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苦還是一樣沒有消失!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12:57

 

法界遊子 苦,就是「法界大圓」的一個轉折點……

是的,沒有人會在苦的路上 會一直的苦下去,竟不想另闢蹊徑的。

而當我們發覺:原來用「本能」的方式並沒有達到「離苦得樂」的效果,原來用刻意追求的方式 也沒有辦法「離苦得樂」,原來用「清心寡欲 淡泊名利」的方式 也沒有辦法真正的「離苦」,那麼…………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難道我們就「活」該受苦嗎?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13:07

 

法界遊子 既然「苦,就是法界大圓的一個轉折點」,那麼「苦」…其實就是「離苦」的老師……

因為,這個老師將會如實的告訴我們:怎麼苦過來的…就要怎麼 苦回去!然後…才有辦法「離一分苦 得一分樂」,而這時候的「樂」才是真正的「樂」!

是的,我們既然是用「本能」苦過來的,那麼同樣的我們也要「運用本能」苦回去!這樣才有辦法循著苦的來路…澈然了知苦的一切始因,然後得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是的,就是要把「苦」當做老師,然後用「苦回去」的方式來走向…解脫…無苦的極樂世界。

所以,如果我們能找到這個「苦」來當老師,那麼「當下的那個苦」就已經是所有苦的「終極點」了,因為「苦師」已經開始指引我們如何「繞過無明」來走「必然是離苦」的路。

而這個「苦的終極點」,我們可以說就是:法界大圓「苦與離苦」的一個轉折點!

讚 · 回覆 · 3 · 8月24日 13:32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一個還不能把「苦」當做老師的人,其實他還不知道要怎麼「離苦」。

換句話說:以目前他所受的苦量…還不足以開啟智慧……。因而他就還必需在六道中繼續恩怨情仇下去。直到走到「苦的終極點」為止。

「苦的終極點」到底在哪裡?

那就得看我們個人是不是已經在「自己的苦裡面」找到老師囉!

能找到「苦師」的話,他的無為智慧就已經開始萌芽了!

讚 · 回覆 · 1 · 8月24日 19:02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圓的轉折點………

哦…在圓裡面的哪一點 不是圓的轉折點?

職是之故,我們將可以發現法界裡的所有問題…在每一個個「點」的前後…好像都有矛盾?但卻又可以是連貫無礙而完全統合的進路……

嗯,轉折點,妙哉!

而這種不可思議的奧密…將在「法界論的法界大圓」中…完全無礙的被圓述出來。

讚 · 回覆 · 1 · 8月24日 18:53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未悟道的人,其所說的義理可以說…怎麼說就怎麼矛盾。而悟道的人,同樣的義理,卻可以怎麼說就怎麼殺活自在而無礙。

這裡面的奧密,沒什麼稀奇!因為就在「法界大圓」裡!

註:這個「奧祕」不是今天要講的主題,因而先行備忘,且等以後有空再說。^^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19:00

 

法界遊子 無明→求生→追樂得苦→恩怨情仇→六道輪迴。

「佛性」因著無明,讓我們「法爾如是」的走了一條這樣的「苦」路,甚至讓我們輪迴不止,求出無期。

因而若想要「離苦」,我們就要藉著這條苦路,來「反其道而行」才可以。

要反其道,就要「以苦為師」的用「智慧」來走「反無明」的路……。

無明就是沒有分別的只顧起作用,最後竟至「惡分別」的我法二執具足。

所以,智慧(反無明)就是要運用「我法二執」來讓「惡分別」轉成「善分別」的破除「我法二執」,最後再回到「只顧起作用」但卻能「覺然」的佛性……

這是一條返樸歸真的路。

說白一點,這就是一條「藉無明來反無明」…然後用智慧回到佛性的路……。

其實我們也可以說:這一條返樸歸真的路…我們就是要用一個佛的証量才有辦法回到當初的「只顧起作用而毫無分別的佛性」……(註:這裡的「無分別」,由於已經具有佛的証量故,可以假名為「善分別」。)

亦以一個佛的証量故,這個「佛性」已經不再是「無明」而是「無無明」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23:12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無明實性就是佛性,智慧實性也是佛性。以都是「佛性」故,其「能起一切作用」的「体性」或「性用」都是一模一樣的。

所不同的就只在於:

「無明」就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以「不知所以然」故,雖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但卻傻傻的走向了「苦」還渾然不知。

而智慧就是「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以「知其所以然」故,才能真正的離苦而走向解脫之樂。

然後,亦以「知其所以然」故,才能進一步了知:「無明」原來就是「無無明」……(略)。

讚 · 回覆 · 2 · 8月24日 23:11

 

Kiat Wah 由凡回聖,一切唯心

正觉正悟,隨汝心轉

亦正亦真,返樸归真

回归真如,自性如来

收回讚 · 回覆 · 1 · 18小時

 

陳联忠 早安吉祥 顺心愉快

收回讚 · 回覆 · 3 · 8月24日 9:54

………(略)

Kiat Wah 心菜空空心如菜

真理不明拆人台

莫作俗世無明呆

自性寻回见如来

祝早安吉祥!

收回讚 · 回覆 · 3 · 8月24日 11:30

 

法界遊子 所以,我們要「一生懸命」的去了解什麼是無明,才不會變成「俗世無明呆」。

以前的學佛老參們 常常會認為…不知道為什麼就一念無明了。

而遊子卻認為:這種看法正是一種無明!

讚 · 回覆 · 1 · 8月24日 12:42

 

毛雅智 午安安,週三愉快唷^_^

收回讚 · 回覆 · 3 · 8月24日 12:52

………(略)

 

法界遊子 ●無明→求生→追樂得苦→恩怨情仇→六道輪迴。

◎要反其道而行,然後才能洞見「無明」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反其道」就是:

洞見六道輪迴→消泯恩怨情仇→離苦得樂→無生→無無明。

◎而最後的最後:

唯有「肯定」無明,才能讓「無明」成就「無無明」。然後「無明」才會真正的因被智慧所洞見而法爾如是的「消失」,而不是因消除「妄識」才變成「無無明」的。(註:把無明當成妄識,這正是一種妄識。)

◎若讓「無明」變成了一種「妄識」,那麼一切法界的現象,都將變成一個大笑話!而這個「笑話」將會讓行者「空」在一個很高藐的境界上 而以為就是「無為」,以「無上」故。

這樣……,想要遁入「法爾如是」的涅槃就很困難了……

◎註:遊子不否認用「妄識」的角度也可以破除「無明」,,因為……方便法故、進路故。

但,我們也要知道:「無明」真的不是「妄識」,而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

◎以「妄識」故,很多很厲害的人…會把涅槃「空」在一個很高妙的境界上。其實涅槃並不是把「一切境都空掉」…然後住於很高妙的「空」境上,而是:就在能明見一切境的「當下」…然後就已然在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地方!

◎也就是說:涅槃不在「無極」,而就在「太極」的當下。(註:能從「太極」的當下看到「無極」,那才是「無極」的真正語義,否則離開「太極」的「無極」終究只是自外於「一切」而把「現象」當成「妄識」的否定掉。說真的,這樣想要洞見「無明」的真正語意 是有困難的……。(註:遊子不否認這種境界的高妙,但法界實相明明就在眼前啊!當然,如果有人說一切外境明明就是妄識的「空」,那麼也佩服這種人就是,但也請這種人…在「和已經被你空掉的遊子」對話時,能稍微反思一下…就是了……。因為只要遊子可以和你對話,那麼「你」就已經處在一個很吊詭的詭論之中……。)

讚 · 回覆 · 2 · 昨天 9:33

 

法界遊子 ●洞見六道輪迴

◎我們現在就在六道之中……

◎因而就是要藉著一直想要「生」存下去的本能,好好的「見聞覺知」,然後讓自己有足夠的「知識」來返觀「苦」的來龍去脈,然後我們也才有足夠的「苦」的經驗…來讓自己「懂」得怎麼離苦……

◎唯有從「苦」裡面找到自我警惕的親身体驗,我們才有辦法讓「無明的慣性動力」轉彎,然後才有魄力…開始用「智慧」來離苦!

◎從「聞、思、修、証」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就是「聞」「思」的階段。而「苦」就是最偉大而親切的「聞、思」!

◎遊子今生,藉著電腦所廣聞的知識,已經超過之前千百世的見聞總合……。所以,這裡面的「反思」是相當驚人的……。

◎包括遊子現在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人(包括網路)……所以,每一個人真的都是遊子的老師,感恩!

◎尤其能生活在現在這麼民主的台灣…,更能如實的看到「心」的本來面目」……。

◎是的,一個懂得「借鏡返思」的人,必然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每一個別人…真的也都用他們的「習氣、業力」在幫遊子修行……。

◎遊子的意思是說:遊子藉著大家…竟讓自己的「親身体驗」更遼闊而廣大無邊了,然後……竟然能得到共同而關鍵性的統合,那就是:你我都是平平等等的不一不異,然後…「法界一体」。

◎然後…也才能知道:別人的六道輪迴就是自己的輪迴……。

讚 · 回覆 · 2 · 昨天 10:04

法界遊子 在六輪迴中 多了一分知見廣度,就多了一分能洞見苦因的機會……

讚 · 回覆 · 1 · 昨天 10:14

 

法界遊子 ●消泯恩怨情仇

◎這是從「聞、思」轉入「思、修」的階段。

◎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結不要纏得那麼深。因為情緒化的糾結…只會讓一個人的「執念」越來越重,沒有其它。

◎換成另一個角度來說 就是要「修心養性」,這雖然只是一種人間善法,但至少可以提昇一個人的靈性,然後會讓自己更有智慧些。

◎以「修」故,通常這時候的人格個性…已經越來越有「定力」、「意志力」與「執行力」。而我們就是要運用這樣的「執念」…來破除「冰凍非一日之寒的個性習氣」!

◎所以說,想要消泯恩怨情仇,其實就是從自己的心性下手,而不是去學什麼談判技巧或加強自己的權力來讓人畏服…等等。

◎「歡喜做 甘願受」…就是消泯恩怨情仇最善巧的方法。

◎以功不搪捐故,在「修」行之中…只要「自己的內心」能少了一分妄念執著…就可以少了一分憂悲苦惱…而多了一分輕安自在。

讚 · 回覆 · 3 · 昨天 13:39

 

法界遊子 ●離苦得樂

◎當一個人的靈性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就越來越清楚…原來追樂並不能滅苦,反而更可能是:追樂就是在製造更多的苦因。

◎這時候,所謂的追樂的意義,就已經到達了極致,因為這時候的智慧若還去追樂那就是一種顛倒而毫無意義的事了。

◎唯有離苦,才能得樂!

◎於是,有智慧的人…就開始轉而向「如何滅苦」來下功夫。

◎唯有知苦、離苦,才能得到不苦的快樂。

◎真正的苦因就在那「執見」的地方,於是藉著「戒定慧」的功夫…開始從「修心養性」的表面「妄識」…進入到了「起心動念」的根本「執念」處……。

◎以執念的漸次滅除故,這時候,能滅一分苦因就能得一分快樂。

◎並且也越來越能体會到「煩惱越多越快樂」的況味是怎麼一回事,原來「苦本來就是樂的化身」,所以……。

◎也就是說,在「苦」裡面,其實都如實的蘊藏著…被無明所包覆著的智慧。而今將因執見的剝落而逐漸的被開採出來。

◎因而…當越深沉的煩惱因(業因),被挖出來之後,就會得到越曠然無礙的快樂!

讚 · 回覆 · 3 · 20小時

 

法界遊子 ●無生

◎這裡的「無生」是針對「有生命」的「生」而說的。

◎一般來說,「識色相緣」之後才會有所謂的「生命」,說白一點就是:「心物相應」的讓「神識」有了「物質身」…於是成就了「心物一元」的生命。

◎以「生命」故,以「求生」是本能故,於是就有了後續很多很多的心識糾結……

◎以「反其道」而行故,所以在這個階段就是要讓「心物分離」,然後明見「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識就是識 色就是色)。

◎是的,能讓「心」「物」各自回歸本來面目,這就是「聞思修証」裡面的「証」了。

◎而在此「証」之前的「修証」過程,若從我們「五蘊身」的角度來看,那…那這個修証過程就是:「色蘊的脫離」→「受蘊的脫離」→「想蘊的脫離」→「行蘊的脫離」→「識蘊的脫離」。

◎然後,以脫離「五蘊」故,証入「五蘊皆空」。以「蘊空」故,「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有辦法証入「五蘊皆空」的人…就不再以「業識」的方式「識色相緣」,也不再以「五蘊身」的生命方式輪迴六道……,而這就是這裡所謂的「無生」。也就是不再輪迴而生生死死的意思。

◎唯以「識色相離」而無來無去故,執念滅除,無「我法二執」,於是不再有執念之苦,此是名「寂滅之樂」,以寂滅故,又名「無生」!

.

註:不再有執念…就是寂滅。

以執念寂滅故,然後才有寂滅之後的空然覺照……

然後也才有辦法因覺照而漸次了解什麼是無明…乃至洞見無始無明………,而這個「覺行」要怎麼圓滿…那就是在菩薩道中如何用寂滅法(無為法)倒駕慈航的功夫了……。

無無明,乃至無無明盡…,就是「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的智慧,然後了知「無明實性即佛性」的成就「法界大圓」!

讚 · 回覆 · 1 · 15小時

 

法界遊子 在菩薩道的階段,以法爾如是的「覺行」故,洞見一分無明 就証一分佛智,直至覺行圓滿而如是如是的遁入涅槃(毗盧性海)!

讚 · 回覆 · 剛剛

 

陳永寬的相片。

收回讚 · 回覆 · 1 · 7小時

………(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