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蘊中的「識→行→想→受→色」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行蘊」其實就是「心識」要變成「物質身(五蘊身)」的「初始相應作用」。

簡單的說:「五蘊法」裡的「行」就是指「投胎」。

然後也可以這個「投胎的初始動作」…事實上就已經具備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因緣,而這些「因緣的具足」就是所謂的「行蘊」。

要讓「行蘊」不行,也就是要讓「識」不投胎,那只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用功夫把「識」定住不動,而不與「名色」產生作用。另一個方法就是把「識」淨化,然後讓「識」沒有投胎的因緣。

從「法爾如是」的角度來看,「定」顯然不是很好的方法。

為了一勞永逸,那麼我們就要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為什麼會有「業識」了。

.

從「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業識)→名色→六入→……的過程可以知道,我們若想要淨化「業識」…那麼了解在「識」之前的「行」和「無明」就很重要了。

因而……我們可以這麼說,當脫離「想蘊」(見空性)之後,就是要深入「識蘊」之中,了解「識蘊的緣起」,並從「十二因緣法」的「無明」和「行」下手,等「業識」清淨之後,就有辦法脫離「五蘊」中的「行蘊」………。

在此,我們必須了解,「五蘊法」的「行」和「十二因緣法」的「行」其意義上是略有不同的,雖然都有「起作用」的意思,但一個是「業識物質化」的作用,另一個則是「心識業識化」的作用。也就是說,「五蘊法」的「行」是指神識投胎而物質化的意思(識色相緣而起了作用),而「十二因緣法」的「行」是指真如本性因無明執念的作用而變成了業識。

脫離「五蘊法的行」是在破我執,而脫離「十二因緣法的行」則是在破法執……。當破了「十二因緣法」的「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等於脫離了「五蘊法」的「識蘊」。

由此可知,要破法執,才有辦法破業識,然後才不會再有五蘊聚集。也就是說,想要真的破「行蘊」的話,就是要從「十二因緣法的行」處下手才可以。

因無明「起了作用」而執住,這就是「行」之後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讓這個「行」不行(不執住),這樣才有辦法讓「業識」回歸到清淨本來,也才不會「法爾如是」的流轉下去……

哦…遊子的意思是說,也才「法爾如是」的不會再流轉下去……。

所以為了完全脫離「識蘊」,這時候,我們必須更正視「無明→行→識」的這個過程才可以。

.

就是要了解「業識」的生成原因,我們才有辦法倒轉乾坤的來「逆生死流」。

好不容易,從「脫離色蘊」」到「脫離受蘊」到「脫離想蘊」,現在終於可以用「行」的方法來「脫離行蘊」了…,好高興!

是的,這個「五蘊法中的行蘊」…就在「十二因緣法中」的「行」處,就已經開始聚集了………。然後,如果我們知道怎麼下功夫的話…這個「行蘊」將比「識蘊」早一步被我們脫離……。

(註:當法爾如是的脫離「行蘊」之後,可以說就是解脫者了,至於「識蘊」…此時也已經脫離少分,但還必須加油,因為還要突破「無始無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