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羅蜜之第一度原本是「佈施」,但當遊子將其改為「施捨」之後…在語意上就有了些許變化而不一樣。

一般對「佈施」的解釋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而這些就是菩薩行者所必須要具備或學習的德行。

很多宗教團体非常注重菩薩道的修持,於是很善意的教人要如何佈施。究其本意這樣是沒有錯啦,但是你能看出這裡面的問題嗎?

遊子個人對於菩薩心行的看法…比較偏向「自然具備」而不是「必須具備」。所以,所謂的「必須具備」這種思路對遊子而言是有那麼一點點吊詭。

在中文的語詞上,「佈施」和「施捨」其實是一樣的,但以一般人都「捨不得」故,叫人「施捨」好像會讓人心痛的樣子?所以就用「佈施」一詞才會讓人們覺得比較有高貴的心量而樂於去學習和實踐吧?或者…就是要「向外佈施」(給別人)才能顯示出偉大的菩薩到底是怎樣慈悲的「普度眾生」吧?然後也才可以與「自了漢」做個明確的區隔?

難道「六度」裡面…就真的只有「施」而沒有「捨」嗎?

.

如果「佈施」的原始語意就是「施捨」的話,那麼 我們實在可以把「施捨」的重點放在「捨」字而不是在「施」字上面。因為只要懂得如何施「捨」自然就有辦法佈「施」,這只是法爾如是的道理,根本不用我們操心。

因而,遊子的看法是這樣的:走在菩薩道,其真正的「眉角」就是要教人如何施「捨」(而不是佈「施」),同時也我們就是要用「捨」的心地法門來向自己下功夫。這才是解脫法門的正道。

我們都知道:「見空性」的人,其「貪瞋痴的妄念」自然比一般凡夫淡薄了許多許多,否則根本沒有道基可以「見空性」。

但見空性之後,除非是已經「空爆」並得解脫而不受後有的人,否則也不可否認的,他還是一樣會起貪瞋痴的行為。只是沒有那麼嚴重罷了。

這時候,一個敏銳的行者,必然會從「五蘊空」與「業習有」之間產生很大的矛盾與激盪,進而明見無始無明的具生我執竟是那麼的頑強。所以,一個真正的行者…他這時候真正要「面對」的…其實就是這個「用鋼刷也刷不掉的萬年塵垢」,而不是從此躲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後面…藉著「無功用的空空」…來以為自己已經了生脫死。

有辦法向「具生我執」用功的人,他將會明見任何一點點「不知道為什麼會為己的…那個我執」,也明見任何一點點「此是絕對真理的…那個非常自肯的法執」…原來都是「苦的來源」,這樣他才算是「看」到了躲在具生我執深處的那隻厲鬼……。

能明見「苦的根本來源」並加以「捨除」,這才是「大丈夫」抓「鬼」的進路吧?若只是「佈施」的以為這樣就是「慈悲」,就可以「對治具生我執」,這樣怎麼有辦法抓到癢處呢?捨本逐末的結果,反而會讓人落入追求「福報」、「功德」、「聖境」、「真理」的錯見裡面去!這樣怎麼有辦法抓到「無明厲鬼」而把「具生我執」『施捨』出去呢?

.

為了捨除具生我執故,此人必不會於「私利」上斤斤計較,於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是「我」的,因為他明見「執以為…是我的」…反而會成為他的痛苦來源。

因而所謂的「私利」…除了不得已的滋養色身之外,那就是他的「願」了。是的,「願」就是菩薩「留惑潤生」的 把「自己當做有用之身」的為眾生做點事,然後…凡所有「我之外」的一切事業(財施、法施、無畏施),在「法界一体」的薰染下,將無不是為了法界一切眾生而盡形壽……。(註:「我之外」的這個「我」就是一般佛學裡的「無我」,但以「應化身」而言,其就是要立足於全然「智慧的我」才有辦法「無我」,否則沒有智慧的佈施也只是自討苦吃的愚痴行為而已,怎麼可以稱之為「菩薩」?)

所以「捨」掉執念,才是菩薩道「第一度波羅蜜」的重點,是的,遊子認為:就是要努力捨除無始無明的「具生我執」… 才是「到達彼岸」的「第一度」啊!

然後…所謂的「財施、法施、無畏施」,那只是法爾如是裡的一碟小菜,當然,如果錯用功的話,那麼「佈施」就會變成一門很偉大而令人讚嘆的心行………。

只是這種有所為的「起心動念的佈施」怎麼會是菩薩道的「波羅蜜」呢?這種違背解脫原理的進路 不是讓已見空性的菩薩很難堪嗎?

所以我們還是要依循著「見空性」的功德力,進一步的看到自己的「具生我執」,然後加以『捨除』。這才是「波羅蜜」的功課吧?至於「佈施」那也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成辦,我們只要法爾如是的「法界一体」就好,我想這才是菩薩道該有的進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