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若只是依文解義,遊子會覺得非常可惜。
當然,若只以一般善法而言,那是沒問題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這六度來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只是對一個有「空性」經驗的人而言,遊子覺得是有必要更深入了解這個問題,才更能夠很明確的抓到「修行的進路」。
因而,這六度絕對可以是「悟後起修」的一種道次第……。
有很多人以為只要「見空性」之後就徹見了法界真理,就可以解脫無礙……。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因為理可頓見,功夫則還需紮紮實實的漸修。而在漸修的當下,我們還必須全然面對自己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根性與習氣才可以。
尤其在見空性之後,這種無始劫的根性習氣將被一覽無遺。而這一層面的具生執念,真的不是「見空」的當下就可以煙消雲散的。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接下來的「六度波羅蜜」就是很重要的進路了。
.
佈施:把心量完全佈施出去,也就是說要把微細的具生執念消融於無量無邊的法界中。所以遊子覺得「佈施」應該就是「施捨」的意思,而其重點就是在那個「捨」字,也就是要把更深層的執念完全捨除的意思。(註:從執念的角度來看,這個施捨的捨 比佈施的施 真的重要得太多了。而且只要能捨的話,那麼所謂的施就更可以無人我的三輪体空。又以「法界一体」故,我們真的不必擔心菩薩會 因為沒有「施」的行為…就不懂得「慈悲」或忘了「普渡眾生」。另論。)
持戒:要知道…捨除具生執念並不是那麼容易,不是「看空」就可以捨掉的,於是用比較實質的「戒」來幫助我們徹見習氣與根性 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說,我們還必須藉著「戒」的力量來幫忙「看空五蘊」。註:這個層次的「戒」已經不是「殺盜淫妄酒」這麼庸俗的事,而是要提昇到「凡是違背“離苦”原理的一切心行」都要戒除。是的,一個一直想要解脫的見道者,他一定要把「不能離苦」的一切觀念行為…當做是全然的戒行才可以。
所以持戒 就是要…持「不能離苦得樂」之戒(以苦為師)。也就是說,凡不能「離苦得樂」之一切行為,都要以戒行來堅忍精進…才得以漸次遠離苦因 乃至於斷除。
忍辱:忍辱的重點是在「忍」字而不是「辱」,所以有堅忍、堅持的意思。若專講「忍辱」那可能就會錯解「忍」字的妙義了。試想一個費盡心力想要解脫離苦的人,怎麼還會停留在那麼可明見的忍辱上 下功夫?要知道…忍「辱」功夫或可以因為有所作為而容易成就,但是要忍「讚」可能就很困難了,因為那種無聲無息的我慢喜悅,才是根性底層最難抓的一隻厲鬼……。
所以,所謂的「忍辱」,真的只要側重在「忍」字就好,然後以「持戒」故,必能看到「起心動念」的根本執念處,也由於必須全然面對自己的根性故,這就是一種紮紮實實而「堅忍」的功夫了。
精進:就是以「施捨、持戒、堅忍」的內容來努力不懈,也可以說…這正是一種意志力的前進。
我們做一件事情,光「忍」是不夠的,所以一定要有「進」才有機會超脫。
於是……為了「捨除」具生執念…我們所做的「戒行」…就因「堅忍」的面對…於是有了「更進一步」的實質感受……,甚至可以進一步的加以統合…並匯聚在一個關鍵點上。
禪定:這是邁向般若的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的盤昇 就無法更上一層樓,所以「禪定」就是「統合上面四度而定於一」的意思,然後再以「定」這種無堅不催的力道…來突破當下的無明執念,進而邁向更清澈而無染執的空然覺照。
以「轉折點」故,也可以這麼說:「禪定」就是六度裡面最重要的樞紐,能不能在「六度」裡面再度的爆破 而轉識成智 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的就看這個「定」有沒有「禪」的內容了。
般若:依前五度的進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破一分無明 得一分佛智」。等完全破除具生執念之後,本具的智慧終於全然開顯,這就是心經所言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因而,我們可以說「般若」就是「六度波羅蜜」最後驗收的總結果。也就是說,當我們還沒有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那麼這個「六度」就還必須為了波羅蜜而一直「施捨、持戒、堅忍、精進、禪定、般若」下去……
以六度本來就有其一貫性的進路故,現在經過上面的解釋後,只要再回過頭來看每一度的過程,我想應該會很清楚的了解…每一度果然都是「波羅蜜」的意思了。
如果一個已見空性的人還以一般人對「六度」的解釋來走他的菩薩道,那麼,說真的以不能環環相扣故,那真不知道要走到什麼時候才能到達「一真法界」的彼岸………
我們不能因為法界是無始無終 無量無邊,然後就這樣放膽的欺負「無緣大慈 同体大悲」的菩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