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緣名色~~風了~風了~
怎麼這麼多解釋~~到底要聽誰的@!#@##$
跟緣起~如來藏的意思沒兩樣!$%%

鄭來也 http://4.bp.blogspot.com/....../%C3%A5%C2%8D%C2%81%C3......8月12日 16:58 · 讚 · 1

鄭來也 以這張圖來看名色就是五運~所以是色受想行識~所以這個{識}緣名色是投台的識~而不是這一世幻滅的識~
8月12日 17:00 · 

鄭來也 名色的下一支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如身意~
8月12日 17:05 · 

鄭來也 六根,佛教用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為二十二根之一。有些佛教部派認為意沒有實體,不立為根,去除意根,將其餘眼、耳、鼻、舌、身五者,合稱五根。問題就出在這裏了???????
8月12日 17:08 · 

李文傑 偶看的名色是肚子裡嬰兒
8月12日 17:12 · 

李文傑 名色,只是名字上的色,六入就是有了六根
8月12日 17:14 · 

李文傑 聖嚴法師:
當一期生命結束了,生前的種種善惡諸業便積聚成一股很強的力量,讓他去感受果報,而投為新一期的生命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作「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剎那,他的「識」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為「名色」;「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後,一、兩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這稱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當胎兒出生之後,他的六根就與外界的六塵接觸,這就是「觸」。觸之後會產生苦或樂的感「受」,於是喜歡的就想追求,不喜歡的就想擺脫,這些一併叫作「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為,成為事實,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於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作「有」。

所以「有」與前面講過的「識」,是一樣的性質,所不同的,「識」指的是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指的是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於是,憑著這個「有」,來世又去受「生」,然後「老死」,就這樣,三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係,像一根鏈條,老死以後又生,生以後又老死……永無止期。
8月12日 17:25 · 

鄭來也 是嗎?李兄你看我的那張圖~他說名色是五運~你幫我研究一下~~還是他寫錯了~我下班了~去一院看我爸十下~~BY~BY~
8月12日 17:27 · 

李文傑 五蘊應該是十二因緣的簡略。如果照圖: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來也兄會如何解釋?
8月12日 17:39 · 

李文傑 五蘊是十二因緣法的五支:觸(色),受(受),愛(想),取(行),有(識)
8月12日 18:27 · 

李文傑 順十二因緣是集苦,是現象界。
逆十二因緣是道滅,是法界
8月12日 18:35 ·

李文傑 名色是現在世色受想行識的話,已經可以受,那就是有六根了,還須要六入嗎?
8月13日 0:14 ·

鄭來也 感覺上~如果是從逆十二因緣方向看了六入>名色>識~
這樣看來是沒問題~如果是順十二因緣看來識>名色>六入~
如果名色是四大五運或五陰~若解釋胎兒~因為胎兒~都還未跟外境接觸~
怎會有色受想行識??很亂~~
8月13日 6:27 · 

李文傑 那如果名色沒有五蘊呢?
8月13日 6:35 · 

李文傑 六識五蘊十二因緣的三種識異同(聖嚴法師-大法鼓 0980):http://youtu.be/ZyVZ12TF7bk
8月13日 6:43 · 

鄭來也 等下有空再看~我要去一院看我爸~by~by~
8月13日 6:44 · 

李文傑 祝早日康復^_^
8月13日 6:53 · 

鄭來也 那如果名色沒有五蘊呢?
除非如李兄所說~
觸(色),受(受),愛(想),取(行),有(識)
這當五蘊,
名色當業識的入胎
~這樣看來~前面第三支的的識是業識~
並不是五蘊這個識~
換句說說業識~在某因緣下會形成意識,(不是同一個東西,只能說他是不一不異}
而意識下一次投胎會消失~只有業習~會跟著這個八識投胎~
換句話我們修行要針對這個業習~及反回這個本有~
不然你去斷六意識是無義意的~因為這個六識~本來就無常~
無法修~也修不成~回歸這個本有才對~
這個本有~是意識達不至之地~很多人都亂猜測他是神我~或是修空了,連八識也沒了~因為意識再怎麼空~也無法破壞原有的存在~
因為等到這一世斷氣了~來世他還是意識時會復然滴~
8月13日 13:30 ·

李文傑 哈哈偶太簡略,來也兄以聖嚴法師為主。
名色=識(過去世)+父精母血。因為還在肚子裡還沒生出六根,所以沒有色受想行識(現在的識)。
六根後,到有(現在的識),再去投胎。
8月13日 13:58 · 

李文傑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屬於過去到現世的主體,故跨越過去世與現在世,乃至未來世。「名色」到「有」屬於現在世,最後的「生」和「老死」屬於未來世。「老死」以後又再「生」,「生」一定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無明」為生死的根本,它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上帝給的,也不是因為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壞事。眾生一開始就是眾生,唯其本質可以成佛。如金礦裡的金子,本來是夾雜在礦石之中,只要將石頭洗鍊,金子就會顯現,無明如礦中之石,故有無明就不是佛,而是煩惱的眾生。何謂煩惱呢?煩惱就是由貪欲、瞋恚、愚癡所衍生的種種心理現象;再由這些心理現象,表現種種的身心行為,造作種種的善惡諸業,這叫作「行」。

當一期生命結束了,生前的種種善惡諸業便積聚成一股很強的力量,讓他去感受果報,而投為新一期的生命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作「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剎那,他的「識」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為「名色」;「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後,一、兩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這稱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當胎兒出生之後,他的六根就與外界的六塵接觸,這就是「觸」。觸之後會產生苦或樂的感「受」,於是喜歡的就想追求,不喜歡的就想擺脫,這些一併叫作「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為,成為事實,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於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作「有」。

所以「有」與前面講過的「識」,是一樣的性質,所不同的,「識」指的是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指的是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於是,憑著這個「有」,來世又去受「生」,然後「老死」,就這樣,三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係,像一根鏈條,老死以後又生,生以後又老死……永無止期。
8月13日 13:58 · 

李文傑 所以“識”一直都有ㄚ
8月13日 14:00 · 

鄭來也 我的最後跟他的最後很不一樣~我是現觀業識~ 他是意觀無一物~還不是真見性
8月13日 14:05 · 已

李文傑 這裡說的是小乘法修的是阿羅漢,阿羅漢除煩惱障,還沒除所知障。
8月13日 14:10 · 

鄭來也 不是見性扇掉~等下被人打~@@!!
8月13日 14:13 · 

李文傑 來也兄你的定義和別人的有所不同,所以偶建議你先把互相的定義溝通明白後,這樣或許可以找出毛病出在那裡。
8月13日 14:16 ·

鄭來也 嗯~有道理~
8月13日 14:17 · 

李文傑 一般來說,六根的意,沒有儲存功能,所以在說生命輪迴,都是業識(十二因緣的:識,有,第八識。而六識,六根的意識,在階段生命結束的時候,都會消失)
8月13日 14:20 · 

李文傑 “意”識是六根之一,以定義來說在五蘊(色受想行識),應該是“想”,最後的“識”是業識,第八識。
8月13日 18:34 · 

鄭來也 李兄這是去找的佛學知識~參考~色~是前五識~假設~五根對五塵形成五識~
就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實無自性可言~
受~聽說是五遍行~
各識都有的意思
當前五識接受了現前境界~
第六識的第二念就起了分別
第七識的受是我執我相~
第八識的受是藏受~接受各種善惡種子~
現在就是你覺得八識是有還是無~~
我覺得八識是有其倉庫性的功用存在~
不然六祖也不會說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個倉庫的存在性是無法被緣起的~
雖然這有善惡種子~但善惡種子不是我~
但那個背後的本然是急靜捏盤~
因為看不見,所以不是實体,但他又能生萬法~
所以不是死空,這才是妙有,不生不滅的真實義~
而不是人家說虛設的妙有~是因為怕空~
才說什麼妙有~
如果不是這樣~佛教的業識輪迴說是無法建立起來~
也是空談夕論了~只是唬人的遊夕~勸人為善而已~(這是我的想法而已~參考而已~)
8月13日 19:48 ·

 

 

法界遊子 這個議題遊子有興趣,只是遊子的看法不從經解,亦不從他解,唯從「法界論」的「心物相應」來解,所以請當做另類參考就好:
昨天 13:36 · 

鄭來也 所以才說遊子的法界論是悟後起修的法寶啊~後面的路很長~才是正解~
昨天 13:38 ·

法界遊子 十二因緣法:
1、無明:無明之「性体」能起一切作用。唯以能起故,就只是能起故,亦無任何是非取捨故,此「性」曰「無明」。
2、行:就是「起作用」的意思。
3、識:起了作用之後…就有了業識。
4、名色:即業識投胎於受精卵。而受精卵本身就是「色」。但由於受精卵就是由業識投胎故,於是「名色」具有「色、受、想、行、識」的「性用」。或言:此受精卵此時已具有「五蘊」的種籽。
5、六入:以有種籽故,心物相應,於是開始有「眼、耳、鼻、舌、身、意」的「物質相」來相應。註:「意」,可解釋為腦神經,唯與心相應故,能相應出「心」的一切作用。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以上的「觸、受、愛、取、有」,是指業識投胎後的「肉身化」,也就是在「法界論」裡面所謂的「心識物質化」的過程。
換句話說,受精卵具「五蘊種子」得人身DNA「六入」之後,開始有「心」「物」相應的『過程』,然後讓每個過程漸趨於成熟而成「物質」之形……
等到了「有」這個階段,就是指胚胎完全發育成熟而具足了可以適應「人」世間的那個「肉身」,於是就可以…出生了。
11、生:這個生 就是指受精卵十月懷胎,並具足一切「人」的功能之後就可以出生為「人」了。(註:這種過程亦適用於其牠任何可「投胎」的有情眾生。)
12、老死:出生之後,心就被「肉身」所縛,於是以物質界的現象「老」化乃至於「死」為止。所以這個「老」字,事實上就是指「從生到死」這中間的「過程」的意思,因而如果用「過程」(老化)的意義來理解「老死」的「老」字應該會更好……。(故心經言「乃至 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的這個「老」和「盡」字,事實上都是含有「過程」的意思。)
昨天 14:17 · 

鄭來也 「盡」字都能解釋~遊子不是蓋的@@!!~李兄不是說可逆十二因緣~即可滅道~從哪一環下手~從最後老死還原上來~不是不合羅輯~**!!
昨天 14:24 · 

法界遊子 這十二因緣都是一直流轉的。
也就是說,這十二因緣都是依「本如」(如來藏)的存在才得以流轉。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這十二因緣是可以「斷滅」的。因而才有人說只要斷了其中的某一支,十二因緣就不會再流轉。
.
以可以「斷滅」故,生死不再流轉而得以解脫。
亦以可以「斷滅」故,這種「可以流轉的十二因緣」的確可說就是「空」。唯一般的緣起論者都用這種「空」相來論法界實相……。
他們是忽略了…亦以可以「斷滅」故,於是「本如」才得以全然展現。以「本如」全然展現故,破空而不空,才知真空裡面果然有「妙有」……。
昨天 14:30 · 

鄭來也 哈哈哈~妙啊~~好像心物分離似滴~
昨天 14:32 · 

李文傑 來也兄仔細看,不論是遊子大哥用一世,還是原來的三世,來解釋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都是一個圓。所以順著是現象界,逆向是法界
23小時前 ·

法界遊子 以「妙有」的全然展現,再回過頭來看十二因緣…………,啊!妙哉!
所以,十二因緣法,也可以寫成這樣:
1、本如+無明
2、本如+行
3、本如+識
4、本如+名色
5、本如+六入
6、本如+觸
7、本如+受
8、本如+愛
9、本如+取
10、本如+有
11、本如+生
12、本如+老死
這樣就不會在「十二因緣」裡面…到底有沒有「如來藏」而傷腦筋了。只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再把上面所添加上去的「本如」隱藏掉,這樣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十二因緣」到底在說什麼了。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可「斷滅」的當下為什麼不是「斷滅」而是「不生不滅」了。
.
以「心物相應」故,遊子才不會被各大家的「十二因緣」所唬弄哩!
所以可以簡單一點的看,不要那麼複雜而嚴肅!^^
註:雖然這種看法只供參考,不過…用這種角度來看「十二因緣法」應該也不妨礙每個人的修行進路才是。就當做是另類角度的理解即可。
23小時前 · 

鄭來也 楞嚴經有~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名詞~
23小時前 ·

法界遊子 文傑兄,遊子這種看法好像只是一世,但事實上也是指「生生世世」的意思。所以一般人將「十二因緣」解釋為三世是沒錯的。
只是遊子的解釋偏向狹隘的「投胎」的『孕育過程』而已。
註:前三支,事實上就是生生世世的過去世,而這個「過去世」(無明、行、識)同時也包括了另9支的內容。
而後面的「生」「老死」,事實上也包括了前十支的內容,於是就這樣一直生(老)死、生(老)死下去……。
所以當「出生」之後,事實上,這個「心物相應的結合体」(人身)就開始用「人身」的方式展現了「胚胎孕育」時所具備的「觸、受、愛、取、有」…而用「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方式…展現「色、受、想、行、識」(名色)的內容了!
23小時前 · 

李文傑 遊子大哥,偶知道,所以偶說是圓
23小時前 · 

李文傑 偶也把無明到成佛當一世,把每次投胎當一天
23小時前 · 

鄭來也 我是念念投胎比你更慘~
23小時前 · 

李文傑 還是圓
23小時前 ·

法界遊子 語意辨析:
● 所以順著是現象界,逆向是法界
法界包括「心」和「物」。「物」則分為「本有界」和「現象界」。但若只講「心」的話,那就是特指「本如界」和「意識界」。
◎因而,若從「法界論」的角度來說應該是:「順著是現象界,逆向是(回歸)本如界(或本有界)」這樣才比較清楚。但一般人可能不習慣這種用詞,因而也可以把「本如界」說是「真如界」。
◎當然,文傑兄若對「法界」有新解,則以文傑兄自己的為準。
23小時前 

鄭來也 識緣{名色)「色、受、想、行、識」~所以前面的識是阿籟耶投胎嗎~後面的五運的識就是「本如界」和「意識界」嗎~
23小時前 · 

法界遊子 成佛也是在法界大圓裡面,那是不可思議的一真法界!佛與一切有情眾生、有性無性………盡皆平等!
今天偷懶,居然上線玩,要懺悔去做功課了!^^
23小時前 ·

法界遊子 來也兄,可以如你所解!
以「緣」故,「本如」可以轉為「識」(業識)。亦以「無緣相染」故,「識」可以轉成「智」(本如)。
「識」(業識)與「智」(本如)本來就 不一不異!唯對所緣之「執」與「不執」爾。
23小時前 · 

鄭來也 阿籟耶就是如來藏了不是嗎~
23小時前 ·

李文傑 謝謝遊子大哥指正,以後偶會記得,不然引用錯誤,會被遊子粉絲臭罵一頓^_^
23小時前 ·

李文傑 偶聽過兩種說法一個是金礦和純金,一個是酒醉和清醒(不一不異)
22小時前 · 

法界遊子 沒有好好研究過,所以不知!
但知:阿賴耶識如果是如來藏的話,那麼就要用有「儲存倉庫」功能的角度來解讀如來藏。
但是…這個「儲存的倉庫」…說真的,要有很強的理解能力才有辦法解釋「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要不然,只要儲存的東西會變,那麼「如來藏」不就是「無常」了?
不管如何,這就只是名相的問題,遊子無礙就是!
只要能突這個無礙,就可知「心」裡面…「本如」與「意識」…兩者之間的奧妙了!感恩!^^
886!再不下線去,今天會被「千字佛」剝皮唷!哈哈!
22小時前 · 

李文傑 遊子大哥有空記得上線,來也兄快悶瘋了^_^
22小時前 ·

鄭來也 阿賴耶識如果是如來藏的話,那麼就要用有「儲存倉庫」功能的角度來解讀如來藏。我知道遊子為什麼要這麼說了~其實這也是目前佛教界最大的諍議及無法看清楚的地方~
22小時前 · 

李文傑 偶聽到的第八識本來就只有倉庫功能
22小時前 ·

法界遊子 ●楞嚴經有~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名詞~
◎一下子要看懂「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一般人很容易在「六入」的現象界中打「空」轉而入不了「如來藏妙真如性」的語意。所以學者們只能用「腦筋急轉彎」的方式來作意理解,然後強說什麼「不一不異」……。
◎但用「法界論」的角度把「六入」和「如來藏妙真如性」先分開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來藏」就是「体」,以其有「妙真如」之『性』故,而起了「六入」之用。以此「体、性、用」故,我們能知:「六入」本來就具有…「如來藏」之「妙真如性」!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如來藏」之「体」就沒有「六入」可言,所以才說…本來!
◎於是可以說: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22小時前

鄭來也 剛剛遊子解說十二因緣~所以我心物有分離~所以有看見如來藏」之「体~
22小時前 · 

李文傑 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

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13]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
20小時前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