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第七識與六識的同與異
以是意識非意生,非因法有之故,昔日權教說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此楞嚴經依第一勝義說,意根,法塵及意識三都都無實處可生????
因此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鄭來也
鄭來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3ac32a0102w0hj.html
楞严经六·十五·六 意界法界意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_观辉侃世界_新浪博客
鄭來也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
子六明意識界即藏性
意分意根及意識。依第七識,緣過去境,未起分別即意根;已起分別即意識。意根行相微細,意識行相粗顯;意根恒審思量,生滅不停,是三界微細煩惱,阿羅漢能斷。意識分別計度,是三界粗煩惱,初果能斷。今明意識即藏性。意識有五;一同時意識,依前五識而起。二明了意識,即緣境能分別明了者。三定中意識,於定中但緣一境,而起分別。四獨頭意識,夢中獨緣一境。五散位意識,緣境無定,忽東忽西。五種意識,同是分別我執,同是因緣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故曰:意識即藏性。
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是舉因緣生法。意謂意根,法謂法塵。意根知覺無形,假法塵方顯;法塵無知,憑意根知覺方知。若由塵發知,則塵為根緣;若因根有相,則根為塵緣;根塵互為因緣,是一重能所。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意法為能生,意識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
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是雙徵起,以定能生之根塵,以下隨即破之。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此破意識從根生,佛呼阿難而告之曰:若汝阿難以為意識,但從意根而生;根為能生,識為所生。則汝阿難意根之中,必有所思之法塵,方可發明汝能思之意根;若無現前所思之法塵,則能思之意根,即無所從生。然則,離開所緣之法塵,意根即無形可得,云何能生意識?縱然能生意識,然若無法塵為意識所緣,則意識將有何用?又汝阿難之意識心,與諸能思量之意根,二皆心法,同有了別之性能。然則二者,究竟是同,抑或是異?若識心同於意根,則識心即是意根,云何識心,又為意根所生。若謂識心異於意根,二者不同,則識心必然同於頑塵之無知,應一無所識,若一無所識,則非意根同類,云何名為意根所生之識?若言意識是有所知,則意根與意識,同為了別之性,如何可分此是意根之了別性,此是意識之了別性。唯同與異二性無成,是結上文所說。識心若同於意根,識即是根,云何又為根之所生;識心若異於意根,識應無所知,非根同類,云何因根而生,意識意根說同說異,二俱不可,則意識從意根生,名意識界,云何成立?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此破識從塵生。若謂意識,是從法塵而生。世間諸法雖多,不出色聲香味觸等五塵。此五塵各有相狀,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對。五根對五塵時,分別明了,非意根所攝之境。若汝阿難之意識,決定是依於法塵而生,則汝今試觀,此法塵之法,作何形狀?初一法字指法塵,次一法字是指前五塵,亦即萬法,佛命阿難,於萬法中,找出法塵之形狀?實則,法塵本無自體,離眼所對之色空,耳所對之動靜,鼻所對之通塞,舌所對之咸淡,身所對之離合外,此生滅二種法塵,超越前五塵終無所得,故法塵之生,是色空諸法之影子生,法塵滅時,是色空諸法之影子滅,如形生影生,形滅影滅,離前五塵之形相,再無法塵之影子可得。法塵尚不可得,則因法塵而生之意識,作何形相?能生之法塵形相尚且不有,何能生識,而依之立界名法識界?此明緣生性空,顯空如來藏,依此而修成妙奢摩他空觀。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是意識非因意生,非因法有之故,當知昔日所說,意法為緣,生意識界,是權教義。今依第一義諦理說,意根法塵及意識,三者都無實處可得。但有假名假相而已,是即因緣生法即假,顯不空如來藏,依此而修成妙三摩缽提假觀。即此意法及意識界三,相妄性真,本如來藏。藏性不變,故非因緣;藏性隨緣,故非自然;非因緣即空,非自然即有,空有不二即中,顯空不空如來藏。依此而修,成妙禪那中觀。此即總酬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可惜阿難至此,仍然未悟,似負佛恩,實則大權示現也。目連尊者,悟意識界即藏性,故能心光發宣,圓明清淨,自在無畏。前文是第一科正明理性中,初就事顯理竟。
法界遊子 看來富那樓所問的「既然一切根塵陰界 皆如來藏…」,好像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不知道耶!遊子沒好好讀過《楞嚴經》,不好意思……
文太長,待有空,再來好好消化一下……
目前遊子只知:
既然是「識色相緣」,那麼「識」「色」就是本「如來藏」。
既然是「心物相應」,那麼「心」「物」就是「本有」。
至於「根塵陰處界」,以諸法皆空而「無生」故,本如來藏,(註:無生就是「如來藏」之意),而此「根塵陰處界」以能「空」故,此「如來藏」之意,其實就是指「根塵陰處界」當下的「法住法位」。
鄭來也
法界遊子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註:「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是指「如來藏」。(或是指:如來藏性、如來藏妙真如性?)
其實上面那一段話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句話裡的「無生」,事實上就是指「如來藏」。
法界遊子 從「法界論」…心物相應就是法…的角度來看,當「諸法皆空」的時候,就是回歸「心物本有」的狀態,因而,所謂的「法空」事實上就是回到了「心物不相應」的「無生」,以「不相應」故。
又,此「無生」之意就是指「如來藏」,因而真正的「無生」是又回歸到「心物本有」(如來藏)的根本處,這樣「無生」才能成立,否則就會變成「斷滅」!
因而……
法界遊子 「意法為缘,生意識界」,就是指「意」、「法」、「意識界」。(註:也就是指「根塵識」?也是指「根塵陰處界」?遊子沒讀遍《楞嚴經》,因而不能確知……)
「意、法、意識界」,本來就是因「識色相緣」才存在的,但佛陀為什麼會說「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呢?
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
當「相緣之法」是「滅」(心物不相應而法空)的時候,於是此「三處都無」,當「識色相緣」的時候,此三者皆有,以「法爾如是」之法故。也就是「相緣之法,必然如是」。這裡我們先辜且略掉「相緣之法」,於是可知這個「必然如是」原來就是那麼的「必然如是」,而這就是「法住法位」的意思。
其實,法爾如是的「法住法位」,就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就是「如來藏」的意思!
因而,遊子會用「法住法位」的語意來理解「意、法、意識界」此三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法界遊子 只要能了解「意、法、意識界」此三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麼我們就可以確知「一切相應之法」,其實都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法住法位。
至少可以了知「一切根塵陰處界」都是因「法住法位」而得以「如來藏」!
亦以「如來藏」故,最後的最後,「一切根塵陰處界」才有辦法一同証入「一真法界」。
法界遊子 當然,以「心物不相應而法空」故,以「三處都無」故,在「無」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用「如來藏性」或「如來藏妙真如性」來演繹這裡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於是……
法界遊子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如來藏」的體性用相:
鄭來也 至少可看出不是自心如來藏生萬有的意思
法界遊子 來也兄早!昨晚遊子精神好,所以就寫寫自己的讀後心得囉!
《楞嚴經》真的不太好懂,因而只能自己說自己的。^^
且等遊子說出「如來藏的體性用相」之後,我想那應該會很妙才是!
但要休息去了,……^^
鄭來也 3點20就看遊子在寫,因為準備去鱷魚島,哈哈哈
鄭來也 下山去吃早餐,順便翻蕭書找碴,,,全都是自心如來藏所生出?
法界遊子 「全都是如來藏以妙真如性而出生的」,這句話本來沒有錯,但是蕭老大把「如來藏」解成了「自心如來藏」,於是就有問題了。
所以,以後和正覺人士對論的時候,一定要先和他們釐清「如來藏」的語意才可以,否則他們還以為我們所說的「如來藏」就是「自心如來藏」……。
然後,還會橫柴入灶的說…我們所說的「如來藏」是「假如來藏」,而且還會很努力的破邪顯正和嘲諷唷!
法界遊子 「如來藏」也有如來藏的體性用相,從實質內容來看:
●如來藏體:就是「七大」,識大、見大、空大、風大、水大、火大、地大。(註:就是法界論的…心大、空大、物大)
●如來藏性:當「心物不相應」的時候,以一切未起故,從「一切根塵陰處界」的角度來說,「一切根塵陰處界」皆具有「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來藏用:當「心物相應」而起用時,產生了一切根塵蘊處界的「變化」,這個隨時都在變來變去的「變化」,就是如來藏的作「用」。
●如來藏相: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相,故說「一切根塵陰處界」皆如來藏。
註:這是從我們「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的,但是若從「如來」的角度來看呢?
鄭來也
鄭來也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鄭來也 蕭說遊子才講錯,本來就是自心如來藏八大生出來的
法界遊子 哈哈哈,蕭老大所講的,應該是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可能不是來也兄「本來就是自心如來藏八大生出來的」的這一層意思。^^
鄭來也 最後他還是會說一切都是自心如來藏所生跑不掉
法界遊子 所以,老天有眼!
而且,這本書又是流傳得那麼廣,蕭老大的金剛罩門將無所遁形,以後也必然會還「佛法」一個公道!
鄭來也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法界遊子 ●「這個名等四蘊七識與色身,全都是此識如來藏所生……」
◎這和「法界論」的看法,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別了……
◎所以若由遊子來解釋這個「識色相緣」,那可能會精彩許多吧?也很有可能會同時讓正覺之外的很多佛學老參們破了一地的眼鏡片……
◎很久以前就有發表過了,至於會不會符合經論之義,以後再說囉!^^
鄭來也
鄭來也 這本書楞嚴經5輯讓我笑了一個多月,資料還沒用完
法界遊子 這是根本核心的問題,然後一棋走錯,全盤皆輸!
至於遊子會不會也走錯一步棋呢?不知道耶,所以不要太相信遊子唷,遊子的一切言說,只當參考就好。^^
法界遊子 ●很久以前就有發表過了,至於會不會符合經論之義,以後再說囉!^^
◎希望會符合經論啦!要不然,那種精妙法義…就變成了遊子個人的獨家之言了。
◎或是…變成了教外別傳的密法?哈哈~~~
◎不管如何,遊子還會堅持個人的獨家之言就是!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遊子還是希望以後能找到經論來當「靠山」啦,這樣比較不會被大家評為外道!^^
鄭來也 我看你也拿楞嚴經當靠山,跟蕭大起家一樣,只不過起步錯了,演生萬有
鄭來也 蕭式《楞嚴經講記》是依據公元二○○一年夏初開講《楞嚴經》時的錄音,陸續整理為文字編輯所成,呈獻給讀者
鄭來也 哇!17年了,很久的證據核心思想如山倒啊
鄭來也 但他中問很多有修文過,扇了很多廢話及修文,或14輯後來又重新改板,可能講的有問題吧?
鄭來也 扇完廢話,14輯還是超厚的
鄭來也 廢話可能是密意惑不好聽的說,或真的是沒有營養的話
法界遊子 不管怎麼修正,核心思想就是核心思想,改變不了的,所以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實,一般無法直搗核心思想的人,在通常的「說法演義」中,可以說都差不了多少,這若不是內行人或是故意挑錯的人,是很難從「相似佛法」中發現其錯謬之處的!
而比較冤枉的是,一些初學者,就這樣糊里糊塗的也被「牽龜入甕」的掉了進去……,然後跟著搖旗吶喊!
沒辦法,這就是因緣!
鄭來也 搖旗吶喊!???下輩子若看見法界論就會改好
鄭來也 所以法界論能不出書嗎??
法界遊子 所以遊子是有「苦衷」的!
同時也是一種「心願」啦!感恩!^^
鄭來也
法界遊子 ●我看你也拿楞嚴經當靠山……
◎哈,不是故意的唷。只是正好有這一部《楞嚴經》,不靠白不靠啦!
◎其實也只能這樣,然後遊子才可以省下很多力氣,要不然鐵定累死!哈哈~~~^^
◎沒辦法,人微言輕,必須狐假虎威,不好意思!
鄭來也 剛好蕭大也拿楞嚴經當靠山,而且說是創世巨做,此為 平實導師曠世鉅作,全套15 輯的《楞嚴經講記》,將如來甚深廣大無上祕密藏鉅細靡遺完整解說。《楞嚴經》以如來藏妙諦統攝一切階位菩薩入如來妙莊嚴海!此講記實為深入《楞嚴經》之唯一指南。,問題越做越操高啊,剛好跟遊子打對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6mBxv4iBk
法界遊子 以核心思想大相逕庭故,當以後一起面對法界實相的時候,我想至少有一個人是錯的!^^
法界遊子 有關《楞嚴經》,到現在為止,遊子可能還看不到十分之一……,因而對《楞嚴經》所知,其實還是很有限。
只是,真的很「懶」得讀書就是,所以以後再囉,或許將有一天會深入其中吧?
法界遊子 從「如來法身」的角度來看「如來藏的體性用相」:
●如來藏之體:還是一樣,就是指「七大」,識大、見大、空大、風大、水大、火大、地大。
●如來藏之性:有其體,必有其性。所以和上面一樣,以「未起」故,「一切根塵陰處界」皆具有「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來藏之用:凡夫與「如來」最大的就是在這個「用」,「如來」以「空覺」(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故,不隨「根塵陰處界」流轉。
●如來藏之相:「如來」能見「一切根塵陰處界」的「法住法位」,於是,從如來藏中「出纏」而証得「如來法身」……
註:以凡夫還無法「空覺」故,在「一切根塵陰處界」中流轉,這就是「在纏的法身」。
鄭來也
法界遊子 以「如來法身」就是「一切皆真」故,一切皆「體性用相一如」故,於是「如來藏」之體性用相…就是「如來法身」之體性用相。只是為了區別起見,我們稱「如來法身」為「出纏如來藏」,稱「如來藏」為「在纏法身」。
法界遊子 於是,我們也可以從「法界一體」的角度來看「如來藏」和「如來法身」:
「如來藏」就是「能成就如來之藏因」,「如來法身」就是「如來所成就之果地」。
於是:
從「如來藏的藏因」來講: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
從「如來法身的果地」來講: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
.
註:這裡的「如來」只要先理解為「如如的本來」這樣就好,這樣語意才會清楚。如果把這裡的「如來」解為就是「佛」,那可能就會有「心、物」混淆的狀況發生,然後將會出現很多後續的問題……
法界遊子 以「法界一體」故,從「共一如來藏」到「共同一法身」…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了從「藏因」到「果地」之間的『相應因緣』,於是就「心物相混」的一直「共同」下去……
哪有這麼簡單?或這樣的理所當然?尤其是……(略)
其實「共一如來藏」是要到「果地的如來法身」的時候,才有辦法被洞見的,所以……(略)
因而,在「藏因」到「果地」的這個過程中,還是要好好的先看懂「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的「法界論」再說!^^
鄭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