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   昨天 8:03.(2018.5.2.)

來也講古自by爽by文學3895
李純中 老蕭佛性只是用
不是體
千古一絕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
我用太虛的文學綜合一下,大概就是佛性有体性用相的關係,非又自創自心八大如來藏去生出他們七大如來藏,原來蕭的大出處來自楞嚴經的亂蓋~哈哈哈~但他的理路也沒錯了,只是會生出物質萬有,就不是本七大如來藏了
~~~~~~~~~~~~~~~~~~~~~~~~~~~~~~~~~~~~~
案曰:論於本經六大加立見大為七,嘗出二因。今更添助一因為解:此從識大開為『見大』、『識大』之二,蓋依眾生因地之現量心,對比量心、非量心為二分、立現量心謂之見大,立比量心及非量心謂之識大者也。眾生因心現量心,通於前六識及第八識,是此中所謂見大也。非量心、通於第六識及第七識;比量心、專屬第六識,皆此中所謂識大也。所以如此將識大分別為二者,本經原從專修奢摩他觀、以入無分別真如門心者;使捨比、非而用現量,從生滅門入真如門,故剖立之如此。現量心之第八藏識、即一精明,一精明之現在六和合門頭者,即前六識現量。由是以觀,則見大即前真妄二本中、所謂『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也。識大則即『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也。義為一經大旨所關,作此解說,亦無過咎。上來示真實性一大科竟。

鄭來也
鄭來也
太虛在楞嚴經拿現量,比量,非量就詮釋三自性三無性,也是不錯的說法
法界遊子 佛演一音,眾生隨類各得其解。
所以,「法界論」也有法界論從宗出教而很出格式的看法,因而與各方大家的精湛解讀,自然就大異其趣了。
說真的如果沒辦法洞見「心物本有」的人,想要看懂「從法界論的角度解讀七大」,是有困難的,而且是很困難,因為,經文的深義,真的很不容易看懂。
法界遊子 以不容易看懂故,一般的人大概都會用「七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來解讀「七大」,然後說「七大」是如來藏「性」。而不說「本如來藏」。
或就是用「如來藏妙真如性能生七大」,然後才勉強說「七大」就是具有妙真如性,所以才是「如來藏」。
或就是很「唯識」的認為「七大」就是被「自心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所以當然就具有「自心如來藏的妙真如性」。
但是,這幾種的解釋方式,其實都很明顯的違背了經文要述說「非因緣、非自然」的本義,因為這幾種解讀方式方式,基本上都不是在解讀「非因緣、非自然」。而且都很有被佛陀所破斥的那個「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的可疑!

鄭來也 這個很重要記下來
法界遊子 當然,別人的解讀方式能理解啦!所以看得懂,無礙就是!
法界遊子 要看懂「法界論」的解讀方式,就要先知道「心物本有」,然後確認「心大、空大、物大」本如來藏,「性」真圓融,周遍法界。
也就是:「識大、見大,空(覺)大,地火水風四大」,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性真圓融,周遍法界。
張秀枝 遊子
執筆不彎曲!
法界遊子 「法界論」可以直述「如來藏」本懷,然後讓大家不再彎曲。
法界遊子 只是由於大家大概都已經被「各方大家」的看法所先入為主,因而遊子還得慢慢的從「各方大家的彎曲」中…再把他們彎回來……。
這需要一些時間……。^^
鄭來也 要有接受心物本有的雅量,心物本有就是七大如來藏的意思,當然有的教派會接受,有的空空派會說心物本有或七大是邪量實有胡說八道
鄭來也 識大,見聞覺知的六識本來就有如來藏,蕭大何必又立一個自心如來藏?很怪??這樣怎曉得七大的本如來藏的意思啊??
法界遊子 這和一般人會另立一個「如來藏性」來統合「七大如來藏」的思路其實是一樣的。
只是別人是用「如來藏性」還有得討論。但蕭老大卻用「自心如來藏」來統合,那這樣,到最後就不得不變成「自心如來藏」能生「地火水風」,於是就變成「心能生物」了。
鄭來也
鄭來也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鄭來也 
Chen Fu Fon 本如藏,來者多疑為惑罷了..
……(略)
Jinne Li 佛陀回答迦葉菩薩:
「你回去吧,火會點著的,斧頭也會舉起來的。」哈哈
鄭來也
法界遊子
《楞嚴經》說「七大」的順序是這樣的:地大→火大→水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
當在解釋「地大」的時候,佛陀是用「鄰虛塵」來演譯的,由於「鄰虛塵」再麼解析也不會變成「虛空」,因而,這個「地大」我們比較不難懂為什麼就是「如來藏」(本有),因為「地大就是地大」,不是什麼其它的因緣所和合而來。也不是突然間不知為什麼就突然有的。
至於講到「火大、水大、風大」的時候,佛陀竟然是用「火、水、風」這三種「現象界」的「現象」來演繹?所以這裡我們就要好好的深入了解說法的不容易了。因此,我們就是要從這種很不容易的說法中儘量去體悟佛陀所說的真實義是什麼。

其實在現象界中的「火、水、風」只是被佛陀藉用來演繹「火大、水大、風大」本來就是如來藏的一種比喻說法而已,而這些「火大、水大、風大」的本不生滅,從來就不是什麼「因緣與自然」的那些「現象」,因而如果我們一直執意要從「火、水、風」的「現象」中看到「非因緣 非自然」,那我們就會另立一個「性」來解說「火、水、風」是怎樣的「如來藏性」,然後才「因性而有」。但是,這樣我們就沒有辦法從「佛陀的比喻說法」裡面藉由「火、水、風」的演說來直接看到「火大、水大、風大」就是怎樣的本如來藏!然後就會把「這些本如來藏的“大“…在不知不覺中…竟藉著「如來藏性」的演繹……,結果還是落入「惑為因緣與自然性」的胡塗之中 而不自知。
同樣的,「空大」裡的「虛空」也只是被借用而已,佛陀真正要講的其實是「如虛空般的那個覺照」(空然覺照)。因而才有「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說法出現……

鄭來也
鄭來也
這樣才不會又想用另外一個去統合七大如來藏
法界遊子 「法界論」的獨特看法,且當參考就好。
鄭來也 沒有~沒有~真的是這樣,不然就會變成搞笑蕭式法則
法界遊子 因為《楞嚴經》真的很不容易看懂,所以也要儘量尊重不同角度的看法。
鄭來也


法界遊子 同樣的,當佛陀在演說「見大」與「識大」的時候,一樣是以「現象界」的「見聞覺知」和「識心」來比喻說明的……
因而,我們不能因為比喻說法而落入「見聞覺知」與「識心」的「因緣法」中,最後竟為了符合「見大、識大 皆如來藏」的說法,然後就又另立一個「如來藏性」來說「見大」與「識大」皆「如來藏性」,或說是由「如來藏性所生」,甚至會以為就是由「自心如來藏所生」……。
這樣我們就無法從「見大」、「識大」中…直接看到本來就是如來藏,本來就是本不生不滅了。

鄭來也 哇咧@@!!同時答出,英雄所見略同!果然遊子是我身上的蛔蟲!讚讚讚!
法界遊子 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讀會比較快。那就是暫時把佛陀所說明的細文先省略掉,就直接先看「七大」裡面的精要:
●地大→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火大→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水大→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風大→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空大→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見大→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識大→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然後,只要我們有辦法從「空大」中了解「空大」的本意真的不是只在說「虛空」,而是在講那個「空然覺照」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七大」裡面的「精要」,竟然隱含著妙不可言的『層次』!
而這個「層次」,幾乎可以說就是「法界實相」的奧祕所在了。

(註:因此我們將可以知道「虛空」原來只是被藉用的一種比喻說法,然後佛陀竟也藉著「空然覺照」而有了另一種很不可思議的文義轉折……,妙哉!所以,能不能看懂這「七大」的真實義,其真正的關鍵點就是在這「空大」的妙義之中。)
法界遊子 把這「七大的精要」從後面往前看: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我們將會看到這樣的層次:
真識→(覺明)明知→明見(覺明)→真覺(空然覺照)→性空(真風、真水、真火)→(真地)→真色
簡單來看就是這樣:
◎真識→真覺→真色
而這正是「法界論」所談的「心大→空覺→物大」的理路。
法界遊子 然後,我們可以再從「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性空真覺」的字義中來看「四大」。
「性空真覺」,妙哉!看不懂的話,可以直接用「空然覺照」來理解,這樣會比較快。
然後我們可以從「性空」的轉折與連貫中…知道在「四大」中的「性空」,竟然都有「被空然覺照」的意思在裡面!
也就是說,我們實在要用「空然覺照」的方式來看「四大」,我們才有辦法洞見什麼是「真風、真水、真火、真地」……
然後,此「四大」再藉由「性空」的語義轉折…說明了「四大之性空」…本如來藏。
接著,就在演繹「真地」的精要妙義中,《楞嚴經》竟然不是說「性地真空 性空真地」而是直接又轉到了「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哈哈,《楞嚴經》真是難懂!但,這種轉來轉去,竟然處處一語雙關,也真是妙哉!
所以,這種經文,一定要倒過來往前追溯的看,我們才會看到「七大」處處轉折的精妙法義……

而這些「轉折」,真的不是亂轉的,實在都有其用意啊!醉矣!讚嘆!
法界遊子 順便一提,若能看懂這裡的「空大」之義,我們就能更加確定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其實也有這種「空然覺照」的內容在裡面,如果我們看不到「空大」的這種「空然覺照」,那麼我們將從「空即是色」的經文中錯失「空然覺照能照見真色」的這個內容,最後就只能一直把「色」解成「空」之外,再怎樣也不敢承認「色」就是怎樣的「真」。
法界遊子 ……(略)
或許吧?如果我們能先用「精妙法義」的解讀方式來確定「七大」皆如來藏本不生滅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七大」裡面的細文描述……
我想這樣就不會被細文中的「生滅現象」和「比喻說法」所迷糊,也不會錯失「七大」的當下…本來就是「非因緣與自然性」的「如來藏」,而且這「七大」本來就是「性」真圓融,周遍法界,根本不必再借用什麼「如來藏性」來圓說「七大」!
鄭來也
法界遊子
有關「七大」的層層語義,不只是一字雙關而已,而且還是前後環環相扣的唷!
先看一下 識大的「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和見大的「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光從這二大「真識→覺明→明知→明見→覺精→覺明」的層層關係,就妙不可言了,而這裡面的語義,說真的還必須藉由另一段經文「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來加以輔助說明,才有辦法略知「能」「所」的關係,然後才能深入其義理之中。
但,先不管這些,這裡就先用簡化的方式,來了解一下這「七大」是怎樣的環環相扣,如下:

《 真識→識明→明見→見覺→覺空→空性→性色→色真(真色) 》
再簡化如下:
《 真識→覺空(空大)→真色 》
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真正能環環相扣的重點,真的就是在「空大」(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這個地方……,妙哉!
因而,站在「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真的,真的如果我們不能看懂「空大」的語意,那麼就算我們沒有錯解「七大皆如來藏」,也不見得就能深入的看到「七大」原來還有更深入的「彼此關係」在環環相扣裡面,讚嘆!

法界遊子 以經解經故……
其實要看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段經文,說真的, 一定要對照識大的「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和見大的「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才可以,否則就只能用各人的看法來各自解讀了。
法界遊子 所以,要看懂《楞嚴經》真的不太容易。
但是若能用「法界論」的「體性用相」的理路來解讀的話,說真的,這二大裡面的層層語義,就會變得清晰而簡單了許多……
法界遊子 真的,要看懂《楞嚴經》,真的很不容易。
遊子是藉著「法界論」的功德力,才有辦法看到「七大皆如來藏」與「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的真正內容。感恩!
否則,以遊子的資質,大概只能隨之前一些大德們的解釋 來理解「如來藏性」,甚至有可能會被「自心如來藏」能生「七大」所催眠,然後就變成了「心能生萬有」的信徒……
鄭來也
法界遊子
●真識→識明→明見→見覺→覺空→空性→性色→色真(真色)
◎這個順序,如果太過於「唯識」竟而忽略了「空大」是怎樣的環環相扣,那麼不只會錯失「空大」就如「虛空」而「唯覺」的那種妙義,也很容易錯失「心物相應」(心物不相在)的道理,然後就以為「心能生物」…,於是……
◎又,若以一般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從後面的「真色」往前看(真色→性色→空性),如果我們無法從「真色的空性」
(清楚的)轉入「空然覺照」的「空大」,那麼兩空相混的結果,也很容易卡在「空性」的「唯空」之(錯見)中,然後就一「空」到底,甚至會反過來把「真色」給否定掉,然後以為這種「空性」就是「第一義」。
這種兩頭落「空」的頑空之人,就只能停留在「性」(性質)中玩虛無飄縹的「如來藏…性」遊戲,不敢承認「如來藏」,然後就看不到「心物本有」會是怎樣的「法界實相」了。

張秀枝 真色。性色。空性

個人覺得這個次第
是有問題的!
法界遊子 麻煩秀枝先把問題說出來囉,謝謝!^^
張秀枝 問來也師兄吧
空。空性。真。真空。真性。真性靈!
法界遊子 問題是妳提的,這和來也兄無關!
又,「真色→性色→空性」這裡的「空性」,其次第還只在「物界」而已,還沒經由「空大的覺照」而轉到「真性。真性靈」的那個「真識」上面去。
法界遊子 「緣起性空」的道理當然沒有錯,但我們也要知道之所以會有「性空」,其立基點就是在「緣起」,若沒有「緣起」就沒有「性空」可言。
因而,如果我們用這種「性空」的道理來解「七大皆如來藏」,那就很容易在「惑為因緣與自然性」中,用另一種方式來強解「七大皆如來藏」!
張秀枝 哈哈😄
隨意談談

隨意解慧
沒什麼?

流動。流動!
法界遊子 ●卡在「空性」的「唯空」之中,然後就一「空」到底……
◎其實遊子很能了解這種「唯空」的況味…
◎甚至不忍捨離,因為……
◎所以要回到「平常的實相」,總還要一分堅忍的掙扎……
◎因為…會從很高妙的境界中「落」回到法爾如是的平常……,哈哈,真是「不忍」啊!
.
◎如何洞見「空大」(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真實義,真的是很重要,難怪會是「七大」中的一大!
◎「空大」!妙哉!那絕不是只有「唯覺」而已,而更是一種「圓覺」!
張秀枝 出入
高空彈跳

這本就是很平常的事!

才能內外。外裡
當下如ㄧ!

法界遊子 佛在講述「七大皆如來藏」之前就說: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妙哉!
以「體非和合」故,以「不能與諸大雜和」故,「七大」絕不是被誰所生的問題,也不是誰生誰的問題。而是彼此「不相在」,本來就是「如來藏」的問題!因而「七大」之間就只能是「因緣相應」的問題!而所謂「相應」就是緣起,就是生滅法……。
法界遊子 職是之故,「法界論」說:心就是心,物就是物,心物相應,是名為法。」
法界遊子 而這個「相應之法」,事實上就在「覺」之中……
所以……
看懂「法界論」 的人,必然更知道要怎麼去看《楞嚴經》。
而真的看懂《楞嚴經》 的人,遊子相信他必然也看懂「法界論」!
法界遊子 覺,有無覺、妄覺、錯覺、明覺、唯覺、正覺、妙覺、圓覺……
因而對於這個「相應之法」,我們到底要怎麼「覺」,那就看各人的功夫了。
真正的功夫就在那「空大」裡面,而不是沉浸在「空境」的覺受之中……,妙哉!
鄭來也
管理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0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