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美麗,唯有暗者能識。
陳敏生 螢火蟲
法界遊子 啊!這麼暗也看得出來……?好厲害!^^
法界遊子 光看不到光。
所以光…必須藉著暗…才有辦法認識自己。
法界遊子 「心」亦無法「自覺」,唯有藉著「物」的反振盪,然後以「心物相應」的方式…自覺而覺他。
法界遊子 光,會走一趟「暗」的路,那是「不得已」,也是一種「必然」,其實也是一種「如是如是」。
至於是「不得已」,還是「必然」,還是「如是如是」,就看我們怎麼走在自己的進路上囉!
法界遊子 我們可能會把「暗」虛幻掉…來讓「不得已」好過一些……
也可能為了「必然」而把「暗」實質化…然後竟讓「光」的功夫更顯得高人一等些……
也可能會洞見「不得已」和「必然」…其實只是一種「能所」的遊戲,然後讓「光、暗」如是如是的存在,而不再加以指涉。
然後了知:暗從來就是光的化身!
而之所以會有「暗」,那是因為「光」的「因明立所」,所以「無明」從來就是很有智慧的,因為我們就是要藉著「能所相礙」的方式…才能洞見一切隱藏於「暗」中的寶藏……。
法界遊子 「物」從本來來就是涅槃,但常常會被我們誤以為就是「暗」的化身。
鄭來也
毛雅智 晚安了
法界遊子 「光」和「暗」,其實就是「物界」的一種現象。
會拿「物的現象」來比喻「心」態,那就是一種「反振盪」的自覺。
因而,上面所說的「光」和「暗」,哪一句話到底是指「心」,哪一句話又是「藉物喻心」,哪一句話又是指「物」的實相,那就得看各人的慧根了。如果分辨不出來,那麼此「暗」(光)非彼「暗」(光)的,就會錯解了「心法」。
然後,就會錯解《楞嚴經》「因明立所」的法義……
鄭來也 為什麼不叫因暗立所???
鄭來也 對喔!沒物質界,還不自覺哩!
鄭來也 所以德山被明暗打中心所
法界遊子 其實,「因明立所」的「所」是有次第層次的,只是《楞嚴經》直接用「因明立所」來談這個「心內之所」(心相)與「心外之所」(物相)。
又「能所」的相對現象,其實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只是《楞嚴經》用「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來把「能所」次第化,然後讓我們更清楚什麼是「能」,什麼是「所」。
所以要看到《楞嚴經》裡面的這種「密義」,除了真修實証的修行人之外,目前大概就只有「法界論」能如實洞見並演說這種「真實義」,要不然,以一般的依文解義的角度來看,不落入「妄心生物」的誤區都很難……。
法界遊子 亦以「心物本有」故,所謂的「因明立所」,無論是「心所」還是「物所」,其實本來是沒有次第的,只因以「心」為主,以「物」為客,故說「次第」。
亦以「心體」之「能」為主,以「心所」為客,故反過來說「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這句話裡面之所以為「妄能」的次第……。
法界遊子 ●為什麼不叫因暗立所???
◎事實上,「因明立所」這句話,一般人們都會把它解釋為「因無明所以才立所」,或「因為妄想去知道什麼是所知道」,而「無明」或「妄想去知道」,就是「暗」的意思。
◎但,這是很不得已的解釋,因為從人們的意識思惟的角度來論,就是要這樣解,才能看懂「因明立所」的語意。
◎只是當我們了解「實相」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因明立所」這句話,就會有很截然不同的感受……,因為真的就是要「因明立所」啊!
◎只是,這「因明立所」裡面的「密意」,真的很難理解就是了,因為……(略)
◎遊子只能讚嘆,所以這個「明」,真是妙哉!如是!
◎就如《楞嚴經》所講的「七大」一樣,從「識」到「明」到「覺」到「空」到「四大」,這裡面的語義轉折,妙哉!妙哉!,尤其是裡面的「空大」,那絕不是一般用「空」的角度就有辦法解釋的。
◎以前,遊子一直以為《楞嚴經》的「空大」,為什麼要把「虛空」轉成「空覺之大」而納悶了老半天,因為「覺」和「虛空」絕不是同樣的狀態……
◎原來《楞嚴經》就是藉著「虛空」而在談「覺大」,而這個「覺大」…事實上就是一般我們「鑽研得要死」的「空」義的很重要的內容所在!
◎所以………(略)
翁椒鳳 感恩分享 午安愉快
范賢媛 因明立所,是指能見的這件事。如果沒有明,我們就不能看。明是外緣。有外緣時,我們根塵相對,才有看這件事。
沒有外緣,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看能聽能想能聞。
重點不是外,而是自己的覺性。覺性也不離開外在塵境因緣變化的作用。
根塵相觸的根本原則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千經萬論都是指向這個。直指本心。
遠看青山數十里,原來青山是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為自己。
法界遊子 ●明是外緣。
◎「明」為什麼是外緣?應該是有「外緣」才有「明」吧?所以說「無所非明」、「覺非所明」,所以「明」應該算是「覺性」的一種功用,而不是「外緣」。
◎另外《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句話,雖然是指本心,但並不礙緣起。如是!^^
Sunkist Ming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戶外和大自然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2小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