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也分享了他的貼文2月17日 7:19  

來也講古自by爽by文學3648
教你們簡單的文殊如來藏不二門
不會是菩提,六入不會故
就是說智境的如來藏心上的鏡面若無識鏡雜染似顯現的能所就是識智雙運無間二不鏡
而這個雜染妄識執見就在七識的執取妄識,消溶七識的妄執轉為大平等性智,自然不會是菩提,六入不會,但接下來的進路就很重要了,法界論其實都在講後得智一真法界的問題

鄭來也 來也講古自by爽by文學3647
教你們簡單的文殊如來藏不二門
就是智境與識境雙,這種羅輯可讓你你不機同鴨講
比如煩惱即菩提
煩惱就是識境也就是鏡子的鏡面影相
菩提就是這鏡子的鏡面
為什麼煩惱即菩提
就是說這鏡子的鏡面就是你的本自性空智,
而煩惱識境也是依附本自性空,
所以煩惱也是大日如來,
怎麼証怎麼修??
當煩惱的識境的妄識執見消失時,煩惱就是菩提不二,
所以不是去求菩提或求更高的法門,或空空道人,這樣會跑去自己創造出來的宗教法門,而不是法界實相。
生死即涅槃
貪即是道
無明實性即佛性
都可用這種方式領受比較本有的如來藏密意,是否接近,還要看個人的是否清淨無染,嗜慾者天機淺,因果自受
杜根祈: 即 字不會使用 沒進路?
王浚男: 來也,以法義來說煩惱是一切法攝,一切法與般若不一不異,所以說在般若所攝內生死即涅槃,貪即是道……無明實性是佛性可以說明一切,如果沒有這實性,無明就是断滅法,不能說是佛性,同理煩惱即菩提之義是,煩惱與菩提不一不異,想要找到菩提就耍在眾生心行上去找,煩惱是心行,贪是心行,無明是心行,因此維摩詰大士才会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六入不会故,阿彌陀佛!
 
法界遊子 ●智境的如來藏心上的鏡面若無識鏡雜染似顯現的能所就是識智雙運無間不二鏡
◎讚!
◎重點就是在那「雜染」或「能所」上面。
◎待遊子有空…再用「體性用相」的角度來解這個「識智雙運」。
鄭來也 讚喔!
法界遊子 「心」就是那面「鏡子」,若用「體性用相」的角度來看這面鏡子,那麼整個鏡子就是「體」,而鏡子就是具有「照映(相應)功能」的這種「性」,於是有了可以照映出一切外境的作「用」,進而顯一切外境於鏡子(鏡面)上,而鏡子上的「影像」就是「相」。
鏡子具有「照映(相應)功能」這就是「心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能覺」。而顯現於鏡子上的相就是「心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覺」。(註:這裡的「所覺」就是專指「心」自己本身而言,而不是指「心物相應」時…被心所覺的那個「物」(外境),所以這兩個「所覺」的語意是不一樣的,如果搞混的話,那麼必然會錯解「能所雙泯」的語意,同時也會錯解《楞嚴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意思,乃至可能錯解一切有關「唯識」經文的相關內容,於是就錯解了「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的語義……。
有人來拜年了,先休息一下……
鄭來也
鄭來也 我識智鏡,三角貓功夫鏡研究兩年,這我看懂沒問題
法界遊子 有體必有其性。
有鏡子,那麼鏡子就自然「具有照映功能」的這個「性」。「體性」一如,本有。
以「體」「性」本有故,才有辦法接下去說…什麼是「用」,什麼是「相」。
於是,以有「體」有「性」故,鏡子自然就有了照映的功「用」,然後在鏡子上就有了一切照映之後的影像。這就是依著本有的體、性…進而有了相應作用,之後,就必然會因「用」而形成「相」。
以必然故,這就是「用相」一如。
「體、性」就是真如界,「用、相」就是現象界。
於是:體性(真如界、不生不滅)→用相(現象界、緣起緣滅)
但是當我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之後,也就是,當我們有了「妄識執見」之後……
於是:「體、性」→妄識執見(能所被妄立)(鏡子有了雜染)→「用、相」。
「體」、「性」依然不變,但因「雜染」故,此「用」就有了雜染的作用,於是在形成的「相」上,會就變成了「雜染相」(遍計所執相)。即:鏡子上的影像就會扭曲或模糊。
而這個「雜染」,分有兩種,一種是在「鏡子上面」(鏡面上的灰塵),另一種則是「鏡子本身」的問題。
鏡子上面的灰塵好解決,因為只要時時勤拂拭,就可以不惹塵埃。
至於鏡子本身的問題,那就要懂得「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了。
註:鏡子上面的灰塵,真的好解決,因為這個「灰塵」根本不在鏡子的「體性用相」裡面,我們只要不「心外求法」大概就有能力把這個「灰塵」拂拭掉。
所以,鏡子裡面的「塵埃」(妄識執見、被妄立的能所)才比較難清除,也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因為這個「塵埃」就在「體性用相」的「性→用」之間。
鄭來也
法界遊子 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當有「妄識執見」時,被稱為「阿賴耶識」,若沒有「妄識執見」時,則被稱為「阿摩羅識」,或另被冠名為第九識。
從「體、性」→妄識執見(能所妄立)→「用、相」,我們可知「體、性」「用、相」之間尚隔著「妄識執見」,於是「現象界」和「真如界」就有了被「妄識執見」所扭曲的認知。
由於鏡子無法如實照見一切外境,於是就錯看了外境。也會誤解外境。就如一物萬境一樣,會因各人的雜染而自取其境。
如何才能不雜染?如何才不會有「妄識執見」?
其實,《楞嚴經》的「云何忽生大地」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或就從「體性用相」一如的角度來看,也可以找到答案。
「體、性」→清淨無染→「用、相」,只要「體→性→. →用→相」一如,就可以斷除「遍計所執相」(雜染相)……,以「妄識執見」本來就是多出來的,所以可以斷除。
然後以「體→性→用→相」一如故,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真如界」和「現象界」…果然就是怎樣的「不一不異」。
簡單的說,這種「妄識執見」,如果沒有「心內求法」是沒有能力斷除的,亦以可以斷除故,我們才有機會讚嘆:「本來無一物(雜染),何處惹塵埃」,以「心」之「體、性」從來就是如如故,然後也才有能力因法爾如是的「性→用」…進而無所住而生其心(用),然後常遊「畢竟空」(清淨無染的心相)……
鄭來也
鄭來也 遊子你又犯了佛經上的錯誤了,從頭到尾都沒強調外物質真如貓(外境)的如如
法界遊子 有啦!就在這一句話:
由於鏡子無法如實照見一切外境,於是就錯看了外境。也會誤解外境。就如一物萬境一樣,會因各人的雜染而自取其境。
正在吃飯,等一下再來補充一下。^^
鄭來也
陳福豐 外濛濛內濛濛一切煙濛濛濛濛
鄭來也 這是你的盲點,我不能為你解答,也找不到答案
陳福豐 我要叫你接下聯...
陳福豐 沒情趣...
鄭來也
陳福豐 阿賴耶是無明尊?還是凈明尊?
陳福豐 八識心是凈明王還是魔王?
法界遊子 這些問題,只要福豐兄自己解釋得合理,那麼遊子是不會有意見的。^^
陳福豐 我又不是問你
法界遊子 哈哈哈~~~沒情趣……^^
陳福豐 問緣來的見不到^^
陳福豐 就是有:默默問,默默看的,
法界遊子 所以濛濛又濛濛?哈,福豐兄別尋遊子開心了。^^
剛剛幫你存檔了一篇對話,讚哦!
http://iamwhoiam999.pixnet.net/....../346545580-%E5%B9......
幫福豐兄存一篇對話記錄 @ iamwhoiam999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陳福豐 隨喜,遊子大哥歡喜兜賀∼
 
法界遊子 由於鏡子無法如實照見一切外境,於是就錯看了外境。也會誤解外境。就如一物萬境一樣,會因各人的雜染而自取其境。
亦由於鏡子本身的問題,竟讓我們錯看了外境,於是有人會錯以為「一物萬境」的外境…就是虛幻的(因為會變來變去),因而就千方百計的想要把「外境」空掉。
是的,有一些人會認為只要把「外境」空掉,他就不會再有妄識執見,但,可能嗎?如果我們懂得「體性用相」的理路的話,我們會很清楚的知道…那其實就是一種倒果為因的錯見。
因而,如果我們懂得「體、性」→妄識執見→「用、相」的理路,我們就不會在「心相」的地方下功夫,更不會在「心外」的「外境」上錯用功,而是直接從「性→用」的地方來抓蛇的七寸。
外境(物、山河大地)從來就是如如的外境,不會因「妄識執見」而變成「虛幻」,反而是因為各有情眾生的「妄識執見」才變成「一物萬境」的。
當我們能抓到蛇的七寸而往「性→用」的這個地方下功夫,那麼以「體→性→用→相」一如故,我們就有機會可以從「一物萬境」(山河大地)抓到真正的「妄識執見,然後看到如佛眼所見的「莊嚴淨土」。
「物」從來就以「物性成住壞空」的狀態存在,山河大地也一樣,從來就是以山河大地的方式而如如存在,只因與眾生的無明念力相應而得以保持國土相續……
鄭來也
法界遊子 由於鏡子的照映本來就一種法爾如是,沒有「不照」的問題,因而當《「體、性」→妄識執見→「用、相」》這裡面的「妄識執見」被破除了之後,那麼「性→用」(性的起用),本來就是那麼的純然……。
這個「純然」我們稱之為「空然覺照」,或「直觀」,或「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空大」。
以「空然覺照」故,以「直觀」故,以「空大」故,「心」的「遍計所執相」從「識境」轉為「智境」,這就是所謂的「轉識成智」。
註:
◎以妄識執見故,我們可以說,因妄識執見所產生出來的「心相」…就是「識境」。
◎以斷除「妄識執見」而清淨無染故,我們可以說,因清淨無染所產生出來的「心相」…就是「智境」。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要如何把「識境」轉成「智境」,其關鍵點就是要從「性→用」的地方下手,也就是要從「妄識執見」的地方下手。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什麼是「能所雙泯」……。
◎也可以從晶瑩剔透的鏡面(相)上頓然體會到什麼是「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鄭來也
鄭來也 再來的進路是七大如來藏週遍
1
管理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天
 
下接:………(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