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的体性用相」的角度來看:
「体」就是圓成實。「性」、「用」就是依他起。「相」就是遍計所執。
也就是說:
本有之「心体」,本來就是「圓成實性」。
然後,以此本有之「性」…依他起…「用」……,於是有了各種「心相」。
法界遊子 即:此「心体」若不依他起,那麼以無「作用」故,此「心」証得「空相」。
但若此「心体」依他起,那麼以「相應而執」故,則得「染相」(遍計所執相)。以「相應而不執」故,可得「淨相」(此淨相若不落入「有見」,則亦可稱之為「見空性」(見「相可空」之性),否則也會執「有見」的落入「遍計所執」之中)。
讚 · 回覆 · 6 · 1月5日 10:34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所以,「依他起性」到底是「圓成實性」?還是「遍計所執性」?其重點就是在怎麼起「用」了。
讚 · 回覆 · 2 · 1月5日 10:34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夢」就是「遍計所執相」裡面的…相中之相。
讚 · 回覆 · 5 · 1月5日 10:35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以「遍計所執」故,在潛意識裡的「貪瞋痴慢疑…」會在大腦休息的時候『自然』展現出來。
以「心緒」妄動故,大腦會依自己的「心緒」…胡亂製造出相應的劇情來讓我們「身歷其中」,這就是「夢」。
而這個「身歷其中」的「夢境」,其實就是「心緒」牽纏出來的一種「影像」……。(註:有關心電感應的夢境,另論。)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35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這個「影像」,從來不存在。
只因為「心」有覺知的功能,於是「夢」見了那個「影像」,而這個「影像」或「劇情」,其實就是「大腦」依著過去世的生活經驗,所拚湊出來的一種「覺知」。
「夢境」就是一種「覺知」……
只是在「夢」裡,這個「覺知」變成了「影像」。
在「夢」裡,我們也因為「影像」而錯以為「真實」,然後將自己的心緒…牽纏於自己創造的劇情之中……,唯以影像似幻如真故…於是我們「身歷其境」的顯示出潛意識(貪瞋痴慢疑…)的各種心緒來…。(註:我們的身体狀況也會影響心緒,所以也會藉用夢境顯現出我們當下的心緒狀態。唯此心緒是在睡覺時的一種展現,故通稱之為「潛意識」。)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17
法界遊子 夢中之影像 以睡覺中所碰觸的心緒…而拚湊故,其劇情可能不是很合理,但以「眼睛看不到眼睛」故,自己無法察覺,於是…只能隨自己的心緒…一直流轉於自己所編造的劇情之中了……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24
法界遊子 只要我們能了解這個「夢相」的原理,那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知道什麼是「遍計所執相」,也會知道什麼是「六塵緣影相」,甚至知道什麼是「神通妄識相」!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33
法界遊子 只要我們能了解夢和潛意識的原理,那麼我們就會知道「夢」…其實很「真實」……
是的,「夢」是很真實的反應出我們當下的「身」「心」狀況……,因為我們的覺性騙不了自己!
「夢」絕不會像白天那樣,為了「面子」而時時刻刻的「偽裝」自己,然後還錯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清新莊嚴」的人……。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47
法界遊子 有能力如實返觀的人,將可以從夢中……很法爾如是的「看到」自己的根性!
但是,一個能真正如實返觀的人,不必等做夢,他在當下就可以返見自性,就如密勒日巴尊者 出山洞的那一剎那 一樣!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52
鄭來也 也 是做夢的情境,證明你是邪惡到哪個層度就是了!太難了。
收回讚 · 回覆 · 2 · 1月5日 11:25
法界遊子 「夢」也是「法」爾如是的一種展現!
不過,遊子以前就是藉用夢境來修行的(返觀自照),後來發覺日常生活的「當下」才是真功夫……,因為「夢」也只是如實的「被」自己的「身心狀況」所相應出來的一種現象而已。
讚 · 回覆 · 4 · 1月5日 11:40
法界遊子 「夢中的修行」因為沒有抓到「心法」的省要處,所以也算是一種「盲修瞎練」,但也不必然這樣就是走了冤枉路,因為自有其意義在,否則今天的遊子就沒有辦法懂得這麼多了。^^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6:42
張玲琴 南無阿彌陀佛
收回讚 · 回覆 · 2 · 1月5日 9:35
………(略)
法界遊子 今天這幅「千字佛」比較抽象……
以抽象故,只要我們一思惟那是怎樣的意境…那就已經把這幅「千字佛」變成了自己的「遍計所執相」了。^^
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0:57
毛雅智 午安週四愉快喔!
收回讚 · 回覆 · 2 · 1月5日 12:32
Kiat Wah 心梦幻之自觉相。
不如清醒自性心
收回讚 · 回覆 · 3 · 1月5日 13:02
葉菁蘭 阿彌陀佛
收回讚 · 回覆 · 2 · 1月5日 13:5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