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他(我))))字提出來了)常樂我淨變常樂淨
大般涅槃經
[0544a15] 「爾時六師復作是言:『若瞿曇有我,我亦有我。所言我者,見者名我。瞿曇!譬如有人向中見物,我亦如是。向喻於眼,見者喻我。』佛告六師:『若言見者名我,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所引喻,因向見者,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若定有我,因眼見者,何不如彼一根之中俱伺諸塵?若一根中不能一時聞見六塵,當知無我。所引向喻,雖經百年,見者因之所見無異。眼根若爾,年邁根熟亦應無異,人向異故見內見外。眼根若爾,亦應內外一時俱見。若不見者,云何有我?』六師復言:『瞿曇!若無我者,誰能見耶?』佛言:『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為見。是中實無見者、受者。眾生顛倒,言有見者,及以受者。以是義故,一切眾生所見顛倒,諸佛菩薩所見真實。六師!若言色是我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色實非我。色若是我,不應而得醜陋形貌,何故復有四姓差別,悉不一種婆羅門耶?何故屬他,不得自在?諸根缺陋,生不具足?何故不作諸天之身?而受地獄畜生餓鬼種種諸身?若不能得,隨意作者,當知必定無有我也。以無我故名為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為空,空故顛倒,以顛倒故一切眾生輪轉生死,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六師!如來世尊永斷色縛乃至識縛,是故名為常樂我淨。復次色者即是因緣,若因緣者則名無我,若無我者名為苦空。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

法界遊子 ●如來世尊永斷色縛乃至識縛,是故名為常樂我淨。
◎讚!讚!讚!
◎這根本就是「法界論」!讚!
◎以「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故,「法界論」直接就這樣闡明「五蘊身」的法義:了知色身非我,業識不異我,識色不相在。
◎就是要從這樣的內容來解讀什麼是「無我」,然後,我們也才更知道「諸法無我」的真實義,也才更知道「唯我獨尊」的「我」是用什麼方式…走了一趟「法界大圓」的路……。
◎然後,我們也才有能力知道「無我」(我)是怎樣用「空不空如來藏」的方式…在「心物相應」的法界中…「空有同義」。
◎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大般涅槃經》接下去為什麼會說:復次色者即是因緣,若因緣者則名無我,若無我者名為苦空。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
◎讚!讚!讚!

法界遊子 ●色者即是因緣,若因緣者則名無我……
◎我們這個「色身」以「識色相緣」(心物相應)故,這個「色身」本來就不是「我」,因為能「認為是我」的…其實是那個「識」。
◎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實相中了知「無我」的第一個層次,不必在「觀身不淨」中…來厭棄這個「色身」,結果還製造了一些可能的「負面情緒」……。
◎以實相故,我們將可以直接從「五蘊身」來洞見「識色相緣」,不必經由「老、病、死、腐敗、骷髏、回歸四大…」來「厭離」。
◎註:有關其它「無我」的各種層次進路……略過。
◎「若因緣者 則名無我」,從「識色相緣」的角度來看,以「色」就是「被業識所緣」故,以「色」就是「成住壞空」故,佛陀說「色者即是因緣」……。
◎以「識色不相在」故,「我」從來就不在「色」中,唯以「相緣」故,「我」亦在「五蘊身」之中………,故佛陀在「七處徵心」的問難之中,阿難再怎樣也無法從「五蘊身」的角度…找到「心」的確切所在……。
◎從「物」的「色身」中,我們怎麼能找到那個「被心認為是我」的那個「我」呢?所以說,這個「色身」,無論是從「因緣」、還是從「實相」的角度來看…本來就是「非我」。
◎簡單的說:心就是心,物就是物。
………
◎至於「業識不異我」……,以後有空再論。

鄭來也
法界遊子
●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
◎如來之身,不是那個「五蘊的色身」。
◎如來之身,本來就不是藉由「因緣」才得以存在的。
◎如來之身,以「非因緣」故,我們稱這個「非因緣的如來之身」為「我」。
◎而這個被稱為「如來之身的我」其實就是:無生、無惱、無染!

法界遊子 所以說:「如來世尊永斷色縛乃至識縛,是故名為常樂我淨。」
註:
如來世尊,是名為「我」。(妙明真心)
永斷,是名為「常」。(空覺)
斷色縛,是名為樂。(斷我執)
斷識縛,是名為淨。(斷法執)
鄭來也
鄭來也

讚顯示更多心情 · 回覆 · 1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