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版社寄來了「文字校稿」。
哦…,文章裡面只要是有「空格的半型字」通通改掉了。可能是便於編輯的關係吧?本來以為那個「半字的空格」可以代替逗號的說。
另外,遊子寫文章也習慣用「……」來區隔文意,或代表意猶未盡的意思。
不好意思!通通改掉了,嗯,要這樣才比較符合大眾的閱讀習慣吧?總不能勉強大家來符合遊子個人式的說話風格,那很累的。^^
謝謝吳主編了,那麼仔細的看了一遍,然後讓文章恢復了比較專業的正常模式。感恩!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俞讚金 傍晚愉快

讚 · 回覆 · 1 · 11月24日 17:17

 

法界遊子 事實上,從這些「校對」,我們就可以知道:

在網路上的對話,由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用字風格,與不同的思路慣性,再加上一些標點符號的適用性與自創性……,那麼想要完全看懂別人的文章語意,說真的並不是那麼的容易。

所以,要出書,還是要經過「專業」的校正與調整,然後才比較能符合大眾的閱讀習慣。

讚 · 回覆 · 3 · 11月24日 17:51

 

鄭來也 千萬不要在校正了,我習慣了

讚 · 回覆 · 1 · 11月24日 19:28

 

法界遊子 在還沒有校正之前,文章的風格可能會比較屬於遊子個人式的一種「心情」語言。校正了之後,格式就比較正常化了。

但也由於這本書是要寫給大家看的,所以還是大眾化一點比較合宜。要不然,那麼多的點點點,對讀者來說 也真的是很奇怪。^^

其實也沒改什麼,就只是把很多「……」這種有心情的地方改成了「,」這樣而已。然後也把一些俗体字改成了繁体字,就如:体→體,証→證……之類的。

讚 · 回覆 · 2 · 11月24日 21:10

 

鄭來也 好累人

讚 · 回覆 · 1 · 11月24日 23:02

 

法界遊子 哈哈,是先累了編輯校正的人。

所以,他們也要有見多識廣的雅量才可以。

註:以前遊子曾有機會「修改」別人的作文,知道要「看懂」別人的文章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要「修改」別人的遣詞用句時,那真的要全神貫注到「作者的思想」裡面去才可以。

所以,這位主編可以算是遊子的第一位讀者了!^^

讚 · 回覆 · 2 · 11月24日 23:33

 

李一如 晚安吉祥如意。

讚 · 回覆 · 2 · 11月24日 17:54

 

法界遊子 由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思考的路數與慣性也不一樣……。

因而不習慣遊子講話方式的人,乍然來看到遊子的文章,那可能就很累了,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 才有辦法從遊子的理路中 看到所要表達的內容。

這是不容易的。

所以,能好好看遊子文章的人,遊子都會非常感動哦!謝謝!

讚 · 回覆 · 3 · 11月24日 21:29 · 已編輯

 

毛雅智 小週末愉快喔!晚安了!

讚 · 回覆 · 2 · 11月24日 21:35

 

法界遊子 所以,對某些人,就只能從遊子的表面文意,看到他自己的思惟慣性,然後就這樣…完全錯解了遊子白紙黑字的內容。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因為「他」也真的完全看到了…「他自己」…所正在批駁的那個盲點。

只是這個「盲點」,正好就是「他自己」的影子所顯現出來的靶,而「他」卻渾然不知,如此而已。

因而,來者是誰……

其實,以心心能相應故,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讚 · 回覆 · 4 · 11月24日 21:40

 

Sunkist Ming 歷緣對境 除性障…^^

讚 · 回覆 · 3 · 11月24日 22:58

 

法界遊子 香吉士晚安!

看不懂而對遊子很有意見的人,其實也在幫遊子除掉性障,然後提昇遊子的修養高度。^^

讚 · 回覆 · 2 · 11月24日 23:37

 

法界遊子 「眾生皆有佛性」這篇文章,其實是非常的淺顯易懂。

只是,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會很千迴百轉了。

不管如何,若能給這樣的人柳暗花明,那遊子將會很高興的。^^

讚 · 回覆 · 1 · 11月24日 23:43

 

Sunkist Ming 遊子大哥攝受眾生,功德無量👍

有情眾生覺醒修行,成佛之道😄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0:22

 

法界遊子 不好意思,連自己的孩子都那麼的緣淺,這又哪能談到什麼攝受眾生呢?

唯…無緣有願耳。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8:44

 

Sunkist Ming 因緣未具足啦!您、我在此年紀不也如此^^😂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8:51

 

法界遊子 只能「無奈」在父母的心裡囉,然後堅忍的承受。

唯,以正好可以体會「無生法忍」的妙義,也可以順便學習放下被親情所縛的那個執念……,所以感恩!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9:00

 

Sunkist Ming 👍👍👍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9:09

Sunkist Ming 捨得捨得 不捨不得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9:38

 

法界遊子 不管如何,都已經有留下資料……

就等遊子百年之後,看他們有沒有機緣看到囉!

而遊子現在能做的,就只能交待一句話:

等到那時候,你們若有機會看法界論,但千萬不要以為那樣就看懂了……。

讚 · 回覆 · 3 · 11月25日 9:52

 

法界遊子 因緣是那麼的近,然而卻有天涯海角的感慨!

果然是:唯有知音,才是真正最親近的人……。

讚 · 回覆 · 3 · 11月25日 17:29

 

Sunkist Ming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18:16

 

法界遊子 遊子是不發誓的,因為以遊子個人的心性…會覺得這樣的精進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只要是走在法界大圓的路上,那麼這四大願就只是水到渠成的法爾如是而已,不必刻意。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20:49

 

法界遊子 以前在台北橋常常看到基督教徒拿著「天國近了」的招牌,現在也常看到兩人一組的摩門教徒在郵局找人傳播福音,當然佛教也有很多自以為是正覺的護法…就很努力的到處破邪顯正……

精神可嘉啦,因為他們真的都很精進的走在這「四大願」的路上……

隨喜讚嘆囉!要不然能如何?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21:03

 

Kiat Wah 佛奏二胡佛自度

心生無明千佛度

心物證悟自心度

明心見性佛度佛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22:29

 

法界遊子 當我們越來越知道什麼是勉強不得的時候,就越來越有能力法爾如是了……。

佛,終究是要完全自度的。至於所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或「沒有眾生的成就 就沒有能力成佛」,那只是說給應機的人聽的。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23:22 · 已編輯

 

Sunkist Ming 👍

佛,終究是要完全自度的。

讚 · 回覆 · 2 · 11月26日 1:22

 

法界遊子 以「必須完全自度」故,所以沒有「度眾生」這回事,更沒有「發誓」這回事,因為「有」、「度」、「眾生」、「想」…就已經不是「解脫的菩薩」了。^^

發誓,只是給我們這些凡夫努力「學習菩薩精神」用的。

唯,以凡夫故,嗯,遊子似乎也應該要「發誓」一下才可以,因為這樣或許會更精進些……

但是,一想到…最後必然會「死」,那又何必急著去「自殺」呢?還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再說吧……

不好意思…遊子走的路線,就比較沒那麼「菩薩精神」了,這種很平常的法爾如是,不足為世人典範……。

但,只要有人與「法界論」有緣,那遊子必以知音的方式與之無量光無量壽!如是如是!^^

讚 · 回覆 · 2 · 11月26日 9:42 · 已編輯

 

法界遊子 遊子完全沒有能力去按牛頭喝水,因而只能喃喃自語。

但若有人因此而受益,那遊子會替他高興並與有榮焉。^^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8:40

 

Sunkist Ming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0:01

 

鄭來也 所以從小就住寺廟的小和尚不一定懂的佛法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9:32

 

法界遊子 是不一定,就算所謂的「住持」,也一樣是「不一定」。^^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進路。搞不好這個唸阿彌陀佛的住持,下輩子會變成是唸阿門的傳教士也「不一定」……

所以,只能這樣說了:有辦法把「圓」繞起來的人,絕不會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找不到「佛法」。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0:12

 

鄭來也 也就是說從小生在邪惡的環境,那個環境本來就是當下淨土囉??

讚 · 回覆 · 11月25日 10:16

 

法界遊子 不知道,別問遊子那麼深的問題!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0:17

 

鄭來也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0:17

 

法界遊子 ●遊子現在能做的,就只能交待一句話:千萬不要以為那樣就看懂了「法界論」……。

◎是的,「法界論」的內容,一以貫之故,完全是依讀者的程度而說的。也就是說………

「法界論」的中心義理,雖然只有一句話:「心就是心 物就是物 心物相應 是名法界」。

但,什麼程度的人…就只會看到什麼內容的法界論。

所以,有緣看到「法界論」的人,千萬不要那麼輕易的以為…「這樣」就看懂了!因為那也只是代表「讀者」看懂了他當下的那個程度而已。

妙哉!「法界論」雖然只是法爾如是,但甚深甚深啊!

讚 · 回覆 · 2 · 11月25日 10:06

 

鄭來也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0:07

 

法界遊子 生命的延續是由業識(包括業習和相應於後得智的那個証量)而不是全由這一輩子的「信仰」或「知識」所決定。

例如:當一個人「執於某個宗教信仰而恨另一種不同信仰的異教」時,以後會隨著個人投胎轉世的,是那個「執」與「恨」,而不是「信仰」或「宗教」。

所以這種人的下輩子,很有可以因某種「恩怨情仇的因緣」竟而投生於異教徒的環境中,但由於「執」與「恨」故,這個人可能會習慣於生長的環境而反過來變成是「『執』於現在的異教而『恨』他上輩子所執以為是的宗教信仰」……。

如果我們能了解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就比較能知道自己的修行進路…應該要往那裡下手,才不會一直在「執見」裡面是來非去的永無出期。

讚 · 回覆 · 3 · 11月25日 11:00

 

Sunkist Ming

讚 · 回覆 · 1 · 11月25日 12:10

 

………:(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界遊子 的頭像
    法界遊子

    iamwhoiam999的部落格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