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接:心物本有的相應與相礙緣起的相礙…(3)
法界遊子 《圖三》,心物相應則成境,心境相應則成事,心事相應則成理,心理相應則成法,心法相應則成萬法,萬法與萬法相應則成重重緣起不可思議法界。
簡單的說:心物相應就是法。

圖三.png


法界遊子 以「心物相應就是法」故,這個法,就有了三種層次,一種是從「心」的角度來論的「心法」,一種是從「物」的角度來論的「色法」,一種是從「心物相應」的角度來論「相應的緣起法」。
註:由於「物」是被覺知的,因而有關於「物的本住法」通常會被歸類為「心」所認知的「色法」,因而這裡面的「色法」到底是「被心所認知的」?還是屬於「物」本身的法?則有必要分清楚才可以。否則「物」很容易因「空的覺受(唯識無境)」而莫名其妙的被「空幻」掉。(略)
法界遊子 以「心→相應(覺)→物」故,大我們也可以分只成兩個大方向來論這個「法」:
一種就是比較廣義而偏向「心所認知」的那個「法界」。
一種就是比較狹義而偏向「心物相應(識色相緣)」的「五蘊身」。
註:「五蘊身」,其實就是整個「(心物相應)法界」的…海味一滴!
法界遊子 於是:
我們可以從「心物相應」的色法(山河大地)中看到…世界相續。
也可以從「心物相應」的「識色相緣(五蘊身)」中看到…眾生相續。
也可以從「心物相應」的因緣法(妄識執見)中看到…業果相續。

法界遊子 之所以會「世界相續」,其實就是「物」本身具有「依他起性」,然後可以「依他起用」的形成「世界」現象,於是…(略)
之所以會「眾生相續」,其實就是「識色相緣的眾生」各自具有「依他起性」,然後可以各自「依他起用」而形成一種「眾生相續」的現象。
之所以會「業果相續」,就是「心」具有「依他起性」,然後各「眾生心」會「依他起用」的形成眾生各自的「業果」現象。
任何東西,其所具有的「依他起性」,真是妙哉!
以「依他起性」本具故,一切「心物境事理法」皆能「依他」而起一切作用的「轉化」成另一種「相」……。

法界遊子 所以,這個「依他」,真是妙哉!
簡單的說:法不孤生,仗緣而起。
法界遊子 以「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故,以「依他起性」本具故,我們可知「心」「物」必然是本有,然後心物相應。「物」絕不是由「心」所「生」或「妄生」出來的。
然後,我們就能看懂《楞嚴經》為什麼會說「七大皆如來藏」、「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讚嘆!

註:我們絕不能把「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經文…簡單的理解成「忽生山河大地」,那這樣不錯解《楞嚴經》而造成三世佛冤都難啊!
法界遊子 《圖四》,以「五蘊身」就是法味一滴故,於是:
只要我們能向「自己」下功夫,就是掌握到了打開「法界之鎖」的那把鑰匙!

圖四.png


法界遊子 難怪道家會說:我們這個「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
法界遊子 以「小宇宙」故,因此,我們這個「我」如何從「點」到「圓」,或如何從「五蘊身」到「如來法身」,是有其道次第的。
法界遊子 首先,就是要先向「自己」下功夫,而這個道次第的基本功夫就是要先「無我」。
註:「無我」的意思,其實就是…這個「能知的我」不與「外境」糾纏……,也就是說,只要能「唯識無境」,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有「無我」的覺受。
又,如果這個「我」的定義是「心物相應」後的那個「自認為」的話,那麼我們就是要…把「識色相緣的五蘊身」當成是真我…的這個錯誤認知(妄識執見)打破,並修正過來。
再註:就是要「無我」(心物不相應、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我們才有辦法從「唯識無境」之中,很敏銳的確認…「我」和「法界」之間的…那個關係…是怎樣的實相!
鄭來也
法界遊子
以「無我」故,我們也可以從「無我」的起始點…看到「無四相」的次第: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相的這個「我」,就是指自己的這個點……
●無人相的這個「人」,就是指,你我他彼此對應的這條線……
●無眾生相的這個「眾生」,就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的這個平面……
●無壽者相的這個「壽者」,就是指一切有情、無情(心和物)的這個空間……。(註:壽,就是專指「物界」的生滅現象。)
.
以道次第故,我們這個「小宇宙」的「點」,將可以因著「無四相」的次第而進入「大宇宙」的「圓」……

鄭來也
法界遊子
我們也可以從「五蘊身」的五蘊…看到「脫五蘊」的道次第而達到「五蘊皆空」的勝境。
這個次第就是:脫色蘊→脫受蘊→脫想蘊→脫行蘊→脫識蘊
事實上,「五蘊皆空」就是要我們從自身的這個「五蘊」下手,然後可以「法味一滴」的完全洞見…「諸法無我」的實相。
而最重要的是,就是有「五蘊身」,我們才有辦法在「心物相應」的法中…如實的「親身」體驗!
法界遊子 我們也可以從《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來洞見「法空」的道次第,然後証入「空大如來藏」。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註:有關此詳解可閱之前的貼文。
http://iamwhoiam999.pixnet.net/....../349851085-%E6%B3......
法輪常轉…(3)詳解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道次第 @ iamwhoiam999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法界遊子 《圖五》,依著「五蘊皆空」或「諸法無我」的道次第,將可以証入「空大如來藏」。
這個「空大如來藏」的「空大」,事實上其「語意內涵」就是依著《圖一》的那個「虛空」所「轉喻」而來……
於是………

圖五.png


鄭來也 所以空大亦有性覺真空,性空真覺,非真正的虛空無情囉??
法界遊子 《楞嚴經》的「空大如來藏」就是從「虛空」轉喻過來的一種「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而其用意就是要藉著「虛空」的「虛空性」來強調這個「覺」的本質…就如「虛空」般的「清澈無染」或就是所謂的「心中空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簡單的說,此真正的「覺」就是毫無任何一點點「妄識執見」的「空覺」,然後也才有辦法真正的…「空」然「覺」照……
因此,如果我們看不到這個「空大」(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的真實語義,竟而只在「空大」中說「空大就是虛空」,那麼這樣想要看懂「空大如來藏」的真實義,可能就會有很大的困難了,然後很自然的,也就會從「虛空」的「空無一物」中…連帶的錯解其他的「六大如來藏」……
同時也會因為這樣的錯解,竟而無法洞見這「七大如來藏」彼此之間的關係。於是就錯失了「心→相應(空覺)→物」的這種妙義!
簡單的說,只要錯解「空大」,很容易就會錯解「七大」。而只要一錯解「七大」,接著必然就會錯解「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法義,那麼,當整個經緯都錯亂的時候…想要真正看懂《楞嚴經》…恐怕就比登天還難了。
鄭來也
法界遊子
由於《楞嚴經》真的是太精深了,所以,何妨就藉由…一看就能明白的「法界論」…來由淺入深。
法界遊子 然後……,或許我們將可以發現:
看不懂「法界論」的人,其人必然看不懂《楞嚴經》!
法界遊子 由《圖五》可以看得出來,《楞嚴經》的七大,事實上就是「法界論」的「心大、空大、物大」。
而這「三大」的基本關係,就是這樣的式子:心→相應(空覺)→物。
註:這時候的「空覺」,可以說就是阿羅漢式的「寂靜涅槃」。
法界遊子 以「空覺(空然覺照)故,我們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心物就是虛空舞台上的兩大主角,然後心物相應的演了一齣法界大戲」,也就是《圖一》和《圖二》的那個樣子。
王誼君 感恩分享,借分享謝謝妳
讚 · 回覆 · 6天

下接………(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界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